《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中国佛教历史综论 >>

唐代《道僧格》研究(6)

分享到:

   根据之三:《唐律疏议》卷18:“诸造妖书及妖言者,绞。注:造,谓自造休咎及鬼神之言,妄说吉凶,涉于不顺者。”
   根据之四:《令集解》卷7“观玄象条”:“凡僧尼,上观玄象、假说灾祥,语及国家、妖惑百姓,并习读兵书、杀人奸盗、及诈称得圣道,并依法律付官司科罪。”
   根据之五:《唐大诏令集》卷113唐文宗《禁僧道卜筮制》云:“敕:左道疑众,王制无赦;妖言蠹时,国朝犹禁。且缁黄之教,本以少思寡欲也;阴阳者流,所以教授人时也。而有学非而辨,性狎于邪,辄窥天道之远,妄验国家之事。仍又托于卜筮,假说灾祥,岂直闾阎之内,恣其狂惑,兼亦衣冠之家,多有厌胜。将恐寝成其俗,以生祸乱之萌……宜令所司,举旧条处分。”

   (2)“卜相吉凶条”复原:“凡道士、僧尼等卜相吉凶,及左道、巫术、疗疾者皆还俗;其依佛法持咒救疾,不在禁限。”
   根据之一:《唐六典》卷4“祠部郎中”条:“凡道士、女道士、僧、尼卜相吉凶,还俗。”
   根据之二:《令集解》卷7“卜相吉凶”条:“凡僧尼卜相吉凶,及小道、巫术、疗病者,皆还俗;其依佛法持咒救疾,不在禁限。”
   根据之三:《唐会要》卷50:“永徽四年四月敕:道士、僧尼等,不得为人疗疾及卜相。”

   (3)“勾合朋党条”复原:“凡道士、僧尼以三宝物饷馈官僚、勾合朋党者,皆还俗;毁骂三纲、凌突长宿者,皆苦使也。”
   根据之一:《唐六典》卷4“祠部郎中”条:“(凡道士、僧尼)以三宝物饷馈官僚、勾合朋党者,皆还俗……毁骂三纲、凌突长宿者,皆苦使也”。
   根据之二:《令集解》卷7“三宝物事”条:“凡僧尼,将三宝物饷遗官人,若合构朋党,扰乱徒众,及骂辱三纲,凌突长宿者,百日苦使。若集论事,词状正直,不在此例。”

   (4)“聚众教化条”复原:“凡道士、僧尼,非在寺观,别立道场,聚众教化,并妄说罪福,及殴击长宿者,并还俗;州县官司,知而不禁者,依律科罪。其有乞余物者,准教化论,百日苦使。”
   根据之一:《唐大诏令集》卷113引唐玄宗开元十九年《诫励僧尼敕》,对僧尼“或出入州县,假托威权;或巡历乡村,恣行教化,因其聚会,便有宿宵”的情况,规定:僧尼除讲律之外,一切禁断,“六时礼忏,须依律议,午夜不行,宜守俗制。”
   根据之二:《唐大诏令集》卷113引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条贯僧尼敕》:“其僧尼道士,非本师教主及斋会礼谒,不得妄托事故,辄有往来,非时聚会。并委所由长官勾当,所有犯者,准法处分。”
   根据之三:《唐大诏令集》卷113引《禁断妖讹等敕》云:“比有白衣长发,假托弥勒下生,因为妖讹,广集徒侣,称解禅观,妄说灾祥……蠹政为甚!自今以后,宜严加捉搦,仍令按察使采访。如州县不能察觉,所由长官并量状贬降。”
   根据之四:《魏书•释老志》:“(僧尼等)或有不安寺舍,游止民间,乱道生祸,皆由此等。若有犯者,脱服还民。”
   根据之五:《令集解》卷7“非寺院”条:“凡僧尼,非在寺院,别立道场,聚众教化,并妄说罪福,及殴击长宿者,皆还俗。国郡官司知而不禁者,依律科罪。其有乞食者,三纲连署,经国郡司,勘知精进练行,判许。京内仍经玄蕃知,并须午前捧钵告乞,不得因此更乞余物。”
   根据之六:《僧尼令集解》卷8引唐《道僧格》云:“乞余物,准僧教化论”,据《道僧格》“教化”条记载,凡道士、僧尼等巡门教化者,百日苦使。

   (5)“饮酒食肉五辛条”复原:“凡道士、女官、僧、尼饮酒、食肉、设食五辛者,皆苦役也;若为疾病药分所须,给其日限。酒醉与人斗打,皆还俗。”
   根据之一:《唐六典》卷4:“僧、尼酒醉与人斗打,皆还俗;饮酒、食肉,设食五辛,皆苦役也。”
   根据之二:《令集解》卷7“饮酒食肉五辛条”:“凡僧尼,饮酒、食肉服五辛者,卅日苦使。若为疾病药分所须,三纲给其日限。若饮酒醉乱,及与人斗打者,各还俗。”
   根据之三:《庆元条法事类》卷51《道释门》:“诸僧道饮酒至醉者还俗”。

   (6)“作音乐博戏条”复原:“凡道士、女道士、僧、尼作音乐及博戏者,皆苦使,棋琴不在此限。”
   根据之一:《唐六典》卷4“凡道士、女道士、僧、尼作音乐、博戏,皆苦使也。”
   根据之二:《令集解》卷7“作音乐”条:“凡僧尼,作音乐及博戏者,百日苦使,棋琴不在制限。”

   (7)“有事须论条”复员:“凡道士、女官、僧、尼有事须论,不缘所司,辄上表启,并扰乱官家,妄相嘱请者,皆苦使。若僧纲断决不平,须申论者,不在此例。”
   根据之一:《僧尼令集解》引唐《道僧格》佚文:“寺院有事须论故也。”
   根据之二:《广弘明集》卷28引唐贞观十年“条制”有禁止僧尼“造诣官府,嘱致赃贿”的条款。
   根据之三:《令集解》卷7“有事可论”条:“凡僧尼有事须论,不缘所司,辄上表启,并扰乱官家,妄相嘱请者苦使。”
   根据之四:《庆元条法事类》卷50《道释门》:“诸僧道争讼寺观内事者,许诣主守,主守不可理者,申送官司。”

   (8)“听著木兰条”复原:“凡道士、女道士、僧、尼衣服皆以木兰、青碧、皂荆黄、缁坏之色。若服俗衣及绫罗、乘大马,皆还俗。”
   根据之一:《唐律疏议》卷3“除免比徒”条疏议日:“依格:‘道士等辄著俗服者,还俗。’假有人告道士等辄著俗服,若实,并须还俗。”
   根据之二:《唐六典》卷4:“凡道士、女道士、僧、尼衣服皆以木兰、青碧、皂荆黄、缁坏之色。注:若服俗衣及绫罗、乘大马……皆还俗。”
   根据之三:《令集解》卷7:“凡僧尼,听著木兰、青碧、皂荆黄及坏色等衣。余色,及绫、罗、锦、绮,并不得服用,违者各十日苦使;辄着俗衣者,百日苦使。”比唐《道僧格》处罚略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