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藏传佛教 >> 研究 >>

1950(5)

分享到:

   如果说1979年以前的成果寥寥的话,那么,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国家建设日新月异,学术研究随之日趋繁荣,藏传佛教研究可谓硕果累累并呈逐步增多之势:从1980-1990十年间,发表文章约900篇;1991-1995年间,约800篇(注:此据刘洪记、孙雨志(1999):《中国藏学论文资料索引》,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年版。)[28];而1996-2000年间,约1000篇(注:此为笔者根据有关资料的大致统计。)[29]。当然,上述各时期发表的文章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各种报刊杂志刊发的新闻报道或藏传佛教介绍性文字,时效性和普及性较强,但学术价值不大。说得上是学术论文的大概只有一半左右,1000多篇而已。而我们在此提及或介绍的只是部分主要篇目。此外,还有一个可喜的现象,就是藏族学者逐步增多,藏汉民族的学者用藏文发表的论文在数量上也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上述的文章数量中,几乎有三分之一是用藏文发表的,这充分体现了我国藏族语文政策在藏学研究领域得到了较好的贯彻。

   藏传佛教概述性、导论性的文章不少,其中有王尧的《吐蕃佛教述略》(注: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3期;《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1-2期。收入作者文集《西藏文史考信集》(377-405)。)[30]详述了佛教的传入、佛教的建立、桑耶寺的兴建、“七觉士”僧团的出现、佛经翻译与三大目录的形成、佛本之争、佛教内部顿渐之争等方面,对藏传佛教的形成和发展做了精辟畅达的叙述。李尚全《吐蕃佛教漫论》(注:载《西藏研究》1992年1期,60-66。)[31]简述了佛教在吐蕃得以传播的历史根源、初传西藏的不同路线(尼泊尔、长安、锡兰)、藏语系佛教的形成、吐蕃佛教的基本教义等。李冀诚的《西藏佛教密宗概述》(注:载《西藏研究》1989年1期,49-64。)[32]则对西藏佛教徒视为佛教精髓的藏传密宗做了较为清晰的叙述,文章分“印度佛教密宗的形成与兴衰”、“密宗传入西藏及藏密源流”、“藏密典籍及义理”、“藏密的修习组织、制度和次第”等四部分,内容比较充实。其他文章还有苏晋仁的《佛教传记综述》(注:载《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1期。)[33],王沂暖的《关于西藏佛教问题》(注: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3期。)[34],次仁央宗的《西藏宗教历史发展概述》(注:连载于《西藏民族宗教》1994年4期、1995年1期和2期。次仁央宗:《西藏宗教历史发展概述(之三)》,载《西藏民族宗教》1995年2期。)[35],贡布的《藏传佛教含义浅谈》(藏文)(注:载《中国藏学》(藏文版)1993年1期。)[36],蒲文成的《历史进程中的藏传佛教》(注:载《青海社会科学》1995年6期。)[37],刘先毅的《藏传佛教的特异区域》(注:同时刊于《西藏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1期。)[38],沈阳的《藏传佛教与藏民族精神》,慈仁杰博的《浅析现在藏传佛教长期存在(的)根源》等值得参考(注:沈文载《西藏研究》1994年1期和《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3期;慈仁杰博之文载《西藏研究》1995年1期。)[39]。而好些文章虽然标题比较响亮,但大多内容相对贫乏(注:比如杨承丕的《西藏的佛教》(载《西藏研究》1985年3期),范亚平的《西藏佛教浅谈》(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3期),罗桑旦增的《略说藏传佛教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点》(载《西藏研究》1993年3期)等。)[40]。总的来说,这一类文章数量不少,精品不多。

   藏传佛教发展与传播史方面,重刊了李安宅先生的《从拉卜楞寺的护法神看佛教的象征主义——兼谈印藏佛教简史》(注:载《西藏研究》1981年创刊号,22-35。)[41]。李尚全的《吐蕃佛教史论》(注:载《西藏研究》1993年3期,125-129。)[42]谈及了佛教在吐蕃传播的历史根源、松赞干布巩固王权的措施与其所信仰的佛教的特色、佛教和吐蕃王权的结合与分裂、吐蕃佛教的基本教义等方面,但内容比较单薄。劲夫的《西藏佛教发展的几个阶段及特征》(注:载《西北民族研究》1991年1期。)[43]内容相对充实一些。陈楠的《吐蕃时期佛教发展与传播问题考论》(注:载《中国藏学》1994年1期,57-68。)[44]将吐蕃时期的佛教分为初传、早期、中期、盛期四个阶段,根据有关史料进行了考述。在佛教形成的文章中,王辅仁的《喇嘛教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丁汉儒的《喇嘛教形成的特点问题》,任万海的《试论喇嘛形成的社会基础》(注:王文载《民族团结》1983年10期;丁文载《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2期;任文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4期。)[45]等文风格浅显质朴。此外,学术界对此也有争鸣和讨论(注:比如王辅仁的《关于〈西藏佛教(喇嘛教)及其教派的形成时期问题〉——与王尧同志商榷》,载《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3期。)[46]。谢伟和尼玛太的文章分别探讨了佛教传入西藏的原因和时代(注:谢伟:《佛教在吐蕃王朝时期传入藏区的原因》,载《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学院编)第一辑(创刊号),1984年,此文又刊《青海方志工作资料》1988年1期;尼玛太:《也谈佛教传入藏区的时代问题》,刊处同上(1984,1988)。)[47]。讨论藏传佛教前弘期和后弘期问题的文章比较多,其中蒲文成的文章根据有关汉藏文史料简析了藏传佛教前弘期和后弘期的历史年代分歧问题(注:蒲文成:《关于藏传佛教前后弘期历史年代分歧》,载《西藏研究》1982年3期,127-132。)[48],谢佐和房建昌等人的文章也从不同的角度谈论了同样的问题(注:谢佐:《佛教在西藏的“前宏期”和“后宏期”》,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3期;房建昌:《也谈藏传佛教后宏期》,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1期。)[49]。

   在藏传佛教传播方面,由于蒙藏两个民族在历史和宗教方面的特殊关系,讨论蒙古地区藏传佛教传播的文章数量最多,杨绍猷的《喇嘛教在蒙古族中的传播》(注:载《民族研究》1981年5期,此文又刊《宗教与民族研究资料选辑》(中国社科院民族所民族理论室编)1986年10月。)[50]对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渊源和历史进程进行了描述。王德恩、蔡家艺、安应民、李漪云、邢洁晨等人的文章都探讨格鲁派在蒙古地区的传播问题,王德恩综述了格鲁派传入蒙古的社会历史条件,蔡家艺简述了黄教在厄鲁特蒙古传播和发展的情况,安应民简述了格鲁派与和硕特蒙古相互接纳的历史根源,李漪云和邢洁晨则分析了黄教传入蒙古的原因(注:王德恩:《综述格鲁派佛教传入蒙古的社会历史条件》,载《内蒙古社联》1986年12期,又刊《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3期;蔡家艺:《西藏黄教在厄鲁特蒙古的传播和发展》,载《民族史论丛》第1辑;安应民:《试论喇嘛教格鲁派与和硕特蒙古相互接纳的根源》,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4期;李漪云:《从蒙古与西藏的关系看蒙古封建主引进黄教的原因》,载《北方民族关系史论丛》1984年;邢洁晨:《论黄教传入蒙古地区的原因》,载《内蒙古师大学报》1985年1期。)[51]。此外,蒙古地区藏传佛教传播问题,薄音湖、韩官却加、陈光国等人也撰有文章参与讨论(注:薄音湖:《关于喇嘛教传入内蒙古的几个问题》,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82年2期,又刊《宗教与民族研究资料选辑》(中国社科院民族所民族理论室编)1986年10月;《十六世纪末叶西藏喇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84年3期。韩官却加:《藏传佛教教派斗争与和硕特部蒙古南迁》,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3期。陈光国:《喇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和萨满教的衰落》,载《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4期。)[52]。讨论藏传佛教在青海传播的文章中,《青海文史资料选辑》上发表了多篇文章(注:吴均:《青海地区的藏传佛教与寺院》,载《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1982年9月;王岩松:《藏传佛教对青海地区的社会影响》,刊出同上;《青海历史梗概》编写组:《宗教在青海的传播及影响》,刊出同上,14辑,1985年12月。)[53],其中吴均的文章概述了青海地区的藏传佛教与寺院状况,王岩松分析了藏传佛教对青海地区的社会影响。杨正刚撰文详述了藏传佛教在安多地区传播发展史上的几个问题(注:杨正刚:《藏传佛教在安多地区传播发展史上几个问题之我见》,载《青海史志研究》1987年1~2期。)[54],而蒲文成的文章(注:蒲文成:《藏传佛教诸派在青海的早期传播及其改宗》,载《西藏研究》1990年2期,107-112,125。)[55]叙述了藏传佛教诸派在青海的早期传播及其后来改宗格鲁派的过程。陈世良、谭吴铁、陈国光的文章(注:陈世良、谭吴铁、陈国光:《藏传佛教(喇嘛教)在新疆的传播和发展》,载新疆社科院《首届学术报告会论文集》,1982年11月。)[56]考述了藏传佛教在新疆的传播和发展史。降白彭措的文章(注:降白彭措:《谈佛教在康区何时兴起》,载《中国藏学》(藏文版)1991年4期。)[57]讨论佛教在康区兴起的时间问题,冯学成的文章(注:冯学成:《清代以后的四川藏传佛教》,载《文史杂志》1991年6期。)[58]谈及了清代以后四川的藏传佛教。杨学政撰文分“早期本教的活动情况”、“西藏佛教的传入和发展”、“教义特点”、“寺院和僧侣组织”、“各教派的主要活动”几个部分叙述了云南藏传佛教传播的情况(注:杨学政:《西藏佛教在云南的传播和影响》,载《西藏研究》1988年1期,80-93。杨学政:《略论藏传佛教在云南的传播及演变特征》,载《云南社会科学》1988年1期。)[59]。何叔涛的文章(注:何叔涛:《藏地佛教在北部怒族中的传播演化及其影响》,载《民族研究》1994年3期。)[60]叙述了藏地佛教在北部怒族中的传播演化及其影响。尕藏加的文章(注:尕藏加:《吐蕃佛教与西域》,载《西藏研究》1993年1期,67-74。)[61]论及了吐蕃佛教与西域的关系。而关于藏传佛教在海外的传播问题,可以参阅房建昌、姜安等人的文章(注:房建昌:《藏传佛教及本教在国外》,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3期。姜安:《藏传佛教在海内外》,载《西藏研究》1993年4期,113-12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