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大乘菩萨道与儒家伦理(10)

分享到:

  在《十地经论》中,对于菩萨道之实践,基本上是秉持着唯识宗一贯的论点,认为登地菩萨(欢喜地)是属于见道位,[12][12] 已通达真如法界,依二空所显真如而修,

 

页322

 

十地菩萨所修在于对治十种无明显法界十相。[13][13] 因此,对于染净问题,安置了阿黎耶识来作说明,认为阿黎耶识为一切法之依止,且认为若无阿黎耶识则一切不净法及净法等皆不能成立。[14][14]

  由此可知,唯识宗对阿黎耶识之重视。虽然其对初地菩萨之见解与中观派(龙树)之看法是共通的(皆视初地菩萨已通达诸法──我法二空或云二空所显真如),但为何唯识宗会于二空所显真如而安置阿黎耶识来作为一切染净法之依止?此显然地唯识宗面对染净法之问题要解决,假若一切皆空,那么无有一法可立及一切法也皆不可说,同样地,菩萨道之除无明显法界也都无法建立,故安置了阿黎耶识作为染净法之依止,以作为菩萨道实践之理论基础,此即所谓的阿黎耶识缘起说。[15][15]

  对于阿黎耶识之安置,在世亲《十地经论》中,可说存在着诸种涵义,[16][16] 简单地说,具备了染、净等诸涵义。事实上,在无着《摄大乘论》之阿黎耶识也存在着诸种涵义,[17][17] 而不单只是视阿黎耶识为染而已。由此在在显示唯识宗之阿黎耶识本身的错综复杂,或许也是因为如此之故,在中国南北朝佛教中引发了摄论师与地论师之争论阿黎耶识染净问题,[18][18] 乃至地论师本身也因为阿黎耶识问题导致水火不容而分

 

页323

 

成南道派与北道派。[19][19] 这在在显示唯识宗为了解决染净问题及菩萨道之立论基础所安置阿黎耶识本身所存在的问题。

  总言之,唯识宗虽将阿黎耶识视为染或净等,然于行菩萨道上是依阿黎耶识转依而成。

(四)、如来藏
  虽然前述已提及阿黎耶识亦含有净的成份,然为了凸显净法缘起,将此视之为如来藏缘起。此思想在唯识宗诸师中已有之,[20][20] 甚至更早之佛教经论亦有之,[21][21] 本文则着重于如来藏系统的经论来明之。

  所谓如来藏(或云佛性),即是指人法二空所显真如,[22][22] 而佛乃是彻证此法者,众生性体与佛不二,故称众生皆有如来藏。[23][23] 众生深信此法,以此法为菩提心种子,如《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云:

信为其种子,般若为其母,三昧为胎藏,大悲乳养人。(《大正藏》册31,页892中)

此即是以如来藏为菩提心因,依此来实践菩萨道,而如何实践之?须具备般若与大

 

页324

 

悲,故云「般若为其母」、「大悲乳养人」,另外须配合三昧修法,因为有「定」,才能令一切善法得安立,故云「三昧为胎藏」。

  在《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中,将如来藏以菩提心明之,若众生深信自性清净心,此即是菩提心因;至成佛时,即证得此,此为菩提心果。整部《大乘法界无差别论》即是在论述由因至果之历程,而以如来藏作为所依。一方面显如来藏乃是离染之清净相;一方面明自性清净心为一切法所依。[24][24] 由于如来藏自性清净故不为烦恼所染,而成为一切白净法之所依。也因为如此,故须离烦恼障才能显之,由一切白净法而成其性。

  由前所述,此如来藏于一切众生中是平等无差别的,从因至果的历程,可分为:众生→菩萨→佛。众生处于不净中,菩萨位于染净中,佛则是最清净位。[25][25] 众生为烦恼所缠故染,[26][26] 菩萨力求由染至净,如其云:

即此法身,厌离生死漂流之苦,舍于一切诸欲境界,于十波罗蜜及八万四千法门中,为求菩提而修诸行,说名菩萨。(《大正藏》册31,页893上)

藉由十波罗蜜等诸修行,达于自利利他圆满佛果,此过程即是菩萨道。至最究极清净,即是佛。[27][27]

  因此可知,菩萨道之立论基础乃在于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依此而修以圆满菩萨道。即以如来藏来贯串众生→菩萨→佛,显示法身由染(众生)→染净(菩萨)→净(佛)之修行历程。

(五)、天台、华严
  在南北朝时代,有关性空缘起、阿黎耶缘起、如来藏缘起等经论皆已陆续涌入中

 

页325

 

土被翻译出来,且加以研究臻于成熟之阶段。[28][28] 也许是这样的因缘契机下,让各种不同观点呈现出来,加上各论师对于不同论点之争论,蕴酿了天台思想之诞生。

  就大乘菩萨道之立论基础而言,在印度佛教有性空缘起、阿黎耶缘起、如来藏缘起等立论,而此等思想皆汇集于中国南北朝佛教中,彼此相互激荡着,形成南北朝佛教之多采多姿及百家争鸣之盛况,同时也存在着不同论点之对峙,尤其《摄论》及《地论》于梁朝被译出,更为南北朝佛教注入新血轮,也使得问题之争论趋于白热化。[29][29] 天台智者正逢于此时期,其又如何来面对错综复杂的菩萨道立论基础呢?

  面对南北朝佛教的种种争论,从天台智者的诸论著中,吾人可以窥知其乃采取了批判的角度,[30][30] 反思诸论师本身的立论乃是基于一边而来,如地论师立于法性缘起视心为净,而摄论师立于阿黎耶缘起视心为染,[31][31] 至于染净问题乃是基于不同立论而来,就诸法无自性而言,法法毕竟寂灭不可思不可议,若忘失了本身立论往往容易陷于以己为是他人为非之局面。所以要不断地反思立论本身是基于因缘而生,有所立论则有所局限,同样地,纵使不立论也是另种立论形式的表现(如所谓的绝言)。透过种种层面的反思,天台智者提出了即空即假即中的缘起中道实相论,以厘清印度以来乃至南北朝佛教立空、立假、立中所存在的立论问题,同时配合「藏、通、别、圆」之判教将佛教诸经论的种种立论呈现出来。由「空→假→中」的脉络中,[32][32] 也酝藏说明了佛教思想史之发展演变,如早期佛法着重于「空」之凸显,龙树更擅长发

 

页326

 

挥于此,为大乘佛教奠下深厚根基。至唯识宗则偏向于「假、中」来立论,尤其是「假」。到了如来藏经论则着眼于「中」。至于空、假、中之立论,以及空、假、中三者所存在的关系,在印度乃至中国南北朝佛教,对此问题似乎较缺乏作一整体性之反思,也许因为各种思想皆在蕴酿发展中,加上时代背景之限制等因素。但无庸置疑地,在天台智者的理论学说中,其「即空即假即中」之立论的确对前代问题作出了响应,直接由「缘起」来切入,来反思立空、立假、立中等诸立论之局限,而其菩萨道即是落实于即空即假即中之反思中来呈现,显示法法皆是中道实相,法法皆是菩萨道之入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