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大乘菩萨道与儒家伦理(14)

分享到:

 

 [2][2] 十地菩萨于地地中皆修十波罗蜜,但每地各有所偏重,如〈十地品〉云:「菩萨摩诃萨住于初地,能行大施」(《大正藏》册9,页546下),此明初地菩萨以修施波罗蜜为主,其余诸波罗蜜则兼修之。又云:「(二地)十波罗蜜,戒波罗蜜偏胜,余波罗蜜亦皆修集,随地增长」(页550上),又云:「是菩萨住现前地(指第六地),于般若波罗蜜偏胜」(页559中),余依此类推。
 

 [3][3] 如《大智度论》云:「地有二种:一者但菩萨地;二者共地。共地者,所谓干慧地乃至佛地。但菩萨地者,欢喜地、离垢地、有光地、增曜地、难胜地、现在地、深入地、不动地、善根地、法云地,此地相如《十地经》中广说。」(《大正藏》册25,页411上~中)

文中的「共地」,是指《般若经》〈发趣品〉之十地,「但菩萨地」则是指《十地经》之十地。透过此二部经十地之对比,吾人可以了解到龙树对此二部经之分判,也可以更显示出龙树视华严十地菩萨道是不共二乘之法。
 

 [4][4] 如《十住毘婆沙论》云:「有菩萨初发心即入必定,以是心能得初地。因是人故,说初发心入必定中」(《大正藏》册26,页24下)。虽然发心未必入必定,但此处所强调的是发心即入必定得初地之菩萨,以显示《十住经》之初地菩萨乃是不退转之菩萨,也唯有入必定之菩萨能发如是愿。
 

 [5][5] 参见《大正藏》册26,页38上~页45上。
 

 [6][6] 有关此部份,亦可从《十住毘婆沙论》〈地相品〉对初地菩萨相所作的描述得知,显示初地菩萨必定当得诸佛无量功德,必当作佛,其心决定愿不移动(参《大正藏》册26,页26下~页27上),且心多欢喜无诸怖畏。

另从《大智度论》所作诸多描述亦可得知,皆显示菩萨对「如」(空)之了解,其心坚固不动摇(参《大正藏》册25,页570上~页584下)。
 

 [7][7] 如《十住毘婆沙论》云:「菩萨如是常乐修空无我故,离诸怖畏。所以者何?空无我能离诸怖畏。故菩萨在欢喜地,有如是等相貌」。(《大正藏》册26,页28下)此显示初地菩萨已达空无我,故无有诸怖畏。
 

 [8][8] 十地菩萨道之修行,所重视的是一地趣向一地,如此则能地地转益增明。
 

 [9][9] 如《瑜伽师地论》〈住品〉于十地前安置菩萨种性住及胜解行住,则成十二住,若再加上十地后之如来住,则成十三住。(参见《大正藏》册30,页552下)
 

[10][10] 于论及十地之详细内容时,往往指明参考《十地经》,如《瑜伽师地论》云:「当知是名略说菩萨极欢喜住,……。若广宣说如《十地经》极喜地说,彼《十地经》广所宣说菩萨十地。」(《大正藏》册30,页556下)又云:「……若广宣说,如《十地经》离垢地说,……。」(页557上)
 

[11][11] 无着《摄大乘论》之论点,基本上可说来自《瑜伽师地论》。有关《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十地经》对一心之观点,依法藏的看法是有别的,前二者以始教生灭义论阿黎耶识,后者则依终教视为第一义真心。(《大正藏》册45,页485上)
 

[12][12] 如《摄大乘论》云:「如此菩萨由入唯识观故,得入应知胜相,由入此相,得入初欢喜地,善通达法界,得生十方诸佛如来家,得一切众生心平等,得一切菩萨心平等,得一切诸佛如来心平等,此观名菩萨见道。」(《大正藏》册31,页123中)又云:「若菩萨如此入初地,已得见道,得通达入唯识。」(页123下)
 

[13][13] 如《摄大乘论》云:「云何应知以此义成立诸地为十?为对治地障十种无明故,于十相所显法界有十种无明犹在为障。何者能显法界十相,于初地由一切遍满义应知法界,于二地由最胜义,……。」(《大正藏》册31,页126上)

另于《瑜伽师地论》提到二十二种愚痴及十一种麤重为所治。(参《大正藏》册30,页730上~中)
 

[14][14] 如《摄大乘论》云:「若离此名相所立阿黎耶识,不净品、净品等皆不成就。」(《大正藏》册31,页116上)在《瑜伽师地论》即立阿黎耶识为种子依。(《大正藏》册30,页279上及页579上~页582上)
 

[15][15] 在《瑜伽师地论》列举了八种原因来证明有阿黎耶识之存在。(参《大正藏》册30,页579上~下)
 

[16][16] 在《十地经论》中,论述十二因缘生命之轮转时,以依阿黎耶识来作解释,如其云:「(因缘)自相者有三种:一者报相,名色共阿黎耶识生,……二者彼因相,是名色不离彼(指阿黎耶识),依彼共生故,……三者彼果次第相,从六入乃至于有。」(《大正藏》册26,页142中)此即以阿黎耶识为因,名色共阿黎耶识而生起六入、触等诸相。

又云:「是凡夫如是愚痴颠倒,常应于阿黎耶识及阿陀那识中求解脱,乃于余处我我所中求解脱。」(页170下,另于余处亦论及之,如页172中、页180上)

以上所述,阿黎耶识似为染依止。但于论述第八地之无功用行时,则视阿黎耶识为真如,如其云:「复住报行成者,善住阿黎耶识真如法中。」(页180上)
 

[17][17] 如前述所论及的,《摄大乘论》视阿黎耶识为染法、净法之依止。(参《大正藏》册31,页116上)
 

[18][18] 有关南北朝佛教诸论师对于阿黎耶识之看法,本是一相当错综复杂的问题,若依《摩诃止观》对当时争论所作的叙述,摄论师主张阿黎耶识为染,为一切种子所依,而地论师则视第八识为净,为一切法依持。(参《大正藏》册46,页54上)

同样地,就地论师本身来说,其对阿黎耶识之看法亦有所不同,如北道派菩提流支视阿黎耶识为第七识,另设想「空的第八真识」。南道派法上虽亦视第七识为阿黎耶识为生死根本,但第八真识为妄之本,而慧远之看法则与法上亦有别,视第七识为阿陀那识,以第八阿黎耶识为藏识。(参《大正藏》册44,页524下)

有关此部份,详参竹村牧男〈地论宗、摄论宗、法相宗──中国唯识思想概观〉(收录于《唯识思想》第九章,华宇,1985年,页383~页393)。
 

[19][19] 南北道派是以相州作为分界点,主要在于彼此论点不同而分道扬镳,如湛然《法华文句记》卷7云:「古弘《地论》,相州自分南北二道,所计不同。南计法性生一切法,北计黎耶生一切法。宗党既别,释义不同,岂《地论》令尔耶。」(《大正藏》册34,页285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