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大乘菩萨道与儒家伦理(8)

分享到:

 

[39][39] 如《探玄记》云:「此经宗明一乘故,是故一乘行广,论三乘位略辨也。又释以一乘十地甚深故,通摄三乘等总为十地,仍以六相陀罗尼门融通无尽成普贤十地自在之义。」(《大正藏》册35,页277中)换言之,即是以普贤十地显圆教十地无尽。
 

[40][40] 参《探玄记》(《大正藏》册35,页277上~中)。
 

[41][41] 如《探玄记》云:「约修行有四行:谓初地信乐行,二(地)戒行,三(地)定行,四(地)已上总是慧行。慧行中四五六是二乘慧,七地去是菩萨慧。」(《大正藏》册35,页277中)
 

[42][42] 有关印顺法师对三系说的界说,其认为「『性空者』所主张的:一切法毕竟空,于毕竟空中能成立缘起有,这是中观宗的特色。……『唯识者』,可说是不空假名论师,《瑜伽论》等反对一切法性空,以为如一切法空,即不能成立世出世间的一切法,主张依实立假,以一切法空为不了义。……『真常者』,自以为是『空过来的』,对于缘起的毕竟空,他们是承认的。但空了以后,却转出一个不空的,这即我所说的真常论者。」(《中观今论》,页189~页190)对此三系,印顺法师评唯识是「不及派执有」,真常是「太过派执空」及其真空妙有是破坏缘起法的,而中观是「空有善巧」于毕竟空中成立缘起有(同上,页189~页192)。由此可知,印顺法师之三系是以空为判准,其立论基础来自于《中论》。

吾人皆知龙树以空极力破除众生对自性(永恒不依他且不变)的执着,且龙树自觉到吾人不能将其「空」视为虚无断灭,同时也自觉到不能将空视为自性,而以空、八不等之归谬论证法论证万法是无自性的,且论证他人所主张的自性是无法成立的、谬误的,认为无自性才是实相。虽然龙树以空、八不等来论破自性之执着,然而龙树的空和八不似乎也具有如自性者所主张的永恒普遍性,如《中论》云:「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盘」(《大正藏》册30,页32下)、「汝今实不能,知空空因缘,及知于空义,是故自生恼」(同上),此中所要表达的是空义,空义乃指空性,空性即是空的性质,但空性不管如何论述是空的,但其性质却是永恒普遍的,所以《中论》才会说「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盘」(同上,页23下~页24上)。此也吻合了龙树以「八不」对自性的界定,即诸法的实相是「无生亦无灭」的,此「无生亦无灭」即是空,是永恒普遍的。这也可从月称批注《中论》的《明句论》第十五章说明空性时得到辅助性的印证。

同样的,印顺法师也说到「一切法毕竟空,于毕竟空中能成立缘起有」(《中观今论》,页189)。此在在显示了空自性化之困思。至此,令吾人想到佛教以破自性为主,而为何会发生空自性化呢?乃因非从缘起来立论,而是从缘起之外某一具有自性意义下的「法」来立论。因为缘起的意义,是指万法的相互关连,亦即不存在某种具有自性意义下的「法」。所以,当印顺法师将缘起性当成绝对时(如《中观今论》自序云:「相对的缘起相,绝对的缘起性」),也就是将缘起自性化。此在原始佛教中的「缘起」,亦存在相互关连与缘起性等义涵。但就无自性而言,缘起应指诸法的相互关连,而不能将之视为缘起性。(本脚注相关之详细论证请参拙著《天台缘起中道实相论》,页466~页493)。
 

[43][43] 如牟宗三不满传统所认为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二分之「二系说」,而将程明道从二程中分出来置于「五峰蕺系」,此系兼具了客观性体(《中庸》、《易传》)及主观心体(《论语》、《孟子》);「伊川朱子系」将孔孟的德性主体化为「本体论的存有」之客观性体,故是种歧出;「象山阳明系」则以孔、孟摄《周易》、《中庸》,真正地掌握了「道德的形上学」的主观心体(德性主体)(参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卷1,页49,正中,1989年,三版)。
 

[44][44] 如北宋周敦颐以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等来作为宇宙人生之立论基础,在《太极图说》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而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各一其性,……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又如张载虽也用阴阳五行来解释宇宙人生,但其更重视「虚、气」,如其云:「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为太虚。……太虚为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正蒙》〈大和〉)虽然北宋诸子偏重于客体来立论,但其思想皆是关系型天人合一的。至于程朱之以主客体立论及陆王之以主体立论部份,于下述正文再论之。
 

[45][45] 依牟宗三之存有论,其将西洋哲学与中国哲学,分为有执的存有论与无执的存有论。牟氏认为佛教不具有德性主体故不能创生,而儒家具德性主体故能创生。(详参见拙著《天台缘起中道实相论》,页438~页452)
 

·期刊原文
 
 
 大乘菩萨道与儒家伦理
陈英善

中华佛学学报第12期 (1999.7月出版 )
页317~337
中华佛学研究所发行


--------------------------------------------------------------------------------

页317

 

提要
  本文主旨在于探讨大乘菩萨道与儒家伦理之立论基础。不论是大乘菩萨道之立论基础或儒家伦理之立论基础,无可否认的,其本身皆存在着发展性,套用近代学界所流行的看法,有所谓的佛教三系说(如印顺法师)及儒家三系说(如牟宗三)。但此等三系说,皆各自有其判准,以自宗而非难余二系。本文之论述,则非依循于此,不仅如此,且进而在反思三系说可能存在的问题。

  依本文之研究,在印度佛教大乘菩萨道中,虽有所谓的性空、阿黎耶、如来藏缘起等三种立论,但此等立论皆是基于某立场来立说的。纵使一般学界认为性空立论较合乎佛教缘起,但性空本身同样存在着空自性化之困思。同样地,儒家三系说中,以孔、孟、陆、王为正宗,而非难朱熹等系,然其本身所标榜的德性主体才能创生,也面临着碍生之问题。

  本文之论述,顺着历史思想的发展性,将各种立论呈现出来,然后再加以反思之。有关大乘菩萨道的立论基础,首先,以《十地经》为切入点,进而探讨中观、唯识、如来藏及天台、华严对菩萨道之立论基础。在儒家伦理方面,先就《尚书》、《诗经》来论述,然后探讨孔、孟、程朱、陆王等之伦理立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