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大乘菩萨道与儒家伦理(15)

分享到:

另于《法华玄义释签》卷18,亦同样提及此问题。(《大正藏》册33,页942下)
 

[20][20] 如传说《宝性论》为弥勒之作(此依西藏佛教之说法,在中国佛教则视为坚慧之作),世亲着有《佛性论》等,另真谛所译唯识诸论著亦存有如来藏思想。
 

[21][21] 早期佛法中,已有心性本净说。若就二空所显真如为如来藏来看,那么此思想遍布于诸经论中。
 

[22][22] 如《佛性论》云:「佛性者,即是人法二空所显真如。由真如故,无能骂所骂,通达此理,离虚妄执。」(《大正藏》册31,页787中)。
 

[23][23] 如《宝性论》云:「正觉正知者,见一切众生,清净无有我,寂静真实际。以能知于彼,自性清净心,见烦恼无实,故离诸烦恼。」(《大正藏》册31,页813下)。

又云:「一切众生界,不离诸佛智,以彼净无垢,性体不二故。依一切诸佛,平等法性身,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同上)
 

[24][24] 如其云:「此菩提心因积集已,有二种相:谓离染清净相、白法所成相。离染清净相者,谓即此心自性不染,又出客尘烦恼障得清净。……白法所成相者,谓如是自性清净心为一切白法所依,即以一切白净法而成其性」(《大正藏》册31,页892中~下)

此中所论述的如来藏自性,离染清净相中有二种涵义:?明自性不染;?出客尘烦恼而得。同样地,如来藏为白净法所成相亦具二义:?为一切白净法之所依;?以一切白净法而成其性。
 

[25][25] 如《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云:「复次,此菩提心无差别相故。不净位中,名众生界。于染净位,名为菩萨。最清净位,说名如来。」(《大正藏》册31,页893上)
 

[26][26] 如云:「即此法身,为本际无边烦恼所缠,从无始来生死趣中生灭流转,说名众生界。」(同上)
 

[27][27] 如云:「即此法身,解脱一切烦恼障,远离一切苦,永除一切烦恼、随烦恼垢,清净、极清净、最极清净,住于法性,至一切众生所观察地,尽一切所知之地,升无二丈夫处,得无障碍无所著一切法自在力,说名如来应正等正觉。」(同上)
 

[28][28] 此时期有诸论师之形成,所谓:俱舍论师、成实论师、三论师、地论师、摄论师、楞伽师、涅盘师等。此等论师皆是研究某经某论有所成者,这皆显示了此阶段佛学研究之兴盛。
 

[29][29] 《摄大乘论》和《十地经论》此二论著,皆是菩萨道思想非常重要的论著,尤其是在阐述有关菩萨道的立论基础上扮演着举足轻重之角色,也许因为此之故,虽同为唯识宗之论著,但却存在着诸多争论,依染或依净来作为菩萨道之立论基础,或作为一切法之依持,皆成为当时争论之焦点。
 

[30][30] 依个人之研究,天台智者对于问题之处理,善于以批判角度来反思之,如心意识问题、染净问题等(参见拙文〈慧思与智者心意识说之探讨〉,《中华佛学学报》第11期,1998年,7月)。
 

[31][31] 参见《摩诃止观》有关一念三千之论述(《大正藏》册46,页54上~中》)。另可参见拙文〈评“从「法性即无明」到「性恶」”〉(《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2期,1997年,7月,页85~页94)及《天台缘起中道实相论》第六章(东初,1995年,3月)。
 

[32][32] 大乘佛法是以人空、法空来阐明佛法,因此,「空」可说是大乘佛法共同之基础。但在一切皆空的前提下,为了解决一切既空为何有山河大地及如何成佛等问题,假名安置了阿黎耶缘起说、如来藏缘起说,此即是「假」,而达到成佛,以此作为立论,即是「中」。此呈现着大乘佛法论点发展之历程,尤其「假」的安置,更凸显出一位修行者于证知诸法空后如何运用般若智慧慈悲化物,藉由六度(十度)四摄以圆满佛乘,此即是大乘菩萨道之开展。由这发展的历程中,本身亦存在着诸多争议,天台「即空即假即中」的提出,可说应运此问题而来。
 

[33][33] 如《摩诃止观》云:「菩萨从假入空自破缚着,不同凡夫;从空入假破他缚着,不同二乘。处有不染,法眼识药,慈悲逗病,博爱无限,兼济无倦,心用自在,善巧方便如空中种树。」(《大正藏》册46,页75下)
 

[34][34] 此乃是就四教各教之下根性来立说,详参见《摩诃止观》。(《大正藏》册46,页79上~下)
 

[35][35] 参见《摩诃止观》(同上)。
 

[36][36] 有关此部份判教论证,请参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大正藏》册45,页481中~页499上)。在此判教中,擅以小乘、三乘、一乘之模式来判教,五教则是将三乘开展为始、终、顿三教,再配合小乘教及一乘教,则成为小、始、终、顿、圆之五教模式。从五教的分判中,可得知法藏一方面批判前四教,另方面又融摄四教,如就五教所依心识来看,法藏认为华严圆教乃是「性海圆明法界缘起无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主伴圆融。故说十心,以显无尽。」(同上,页485中)

另有关华严法界缘起之立论,可参拙著《华严无尽法界缘起论》(台北,华严莲社出版,1996年)。
 

[37][37] 如《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云:「又如《十地经》云:三界虚妄,唯一心作。《摄论》等约始教义释诸阿赖耶识等也。《十地论》约终教释为第一义真心也。」(《大正藏》册45,页485上)
 

[38][38] 此从《华严经》〈十地品〉于论述十地诸地后,往往言及「略说」而已,如「初地」云:「……是名略说菩萨入欢喜地,广说则有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事。」(《大正藏》册9,页547中)
 

[39][39] 如《探玄记》云:「此经宗明一乘故,是故一乘行广,论三乘位略辨也。又释以一乘十地甚深故,通摄三乘等总为十地,仍以六相陀罗尼门融通无尽成普贤十地自在之义。」(《大正藏》册35,页277中)换言之,即是以普贤十地显圆教十地无尽。
 

[40][40] 参《探玄记》(《大正藏》册35,页277上~中)。
 

[41][41] 如《探玄记》云:「约修行有四行:谓初地信乐行,二(地)戒行,三(地)定行,四(地)已上总是慧行。慧行中四五六是二乘慧,七地去是菩萨慧。」(《大正藏》册35,页277中)
 

[42][42] 有关印顺法师对三系说的界说,其认为「『性空者』所主张的:一切法毕竟空,于毕竟空中能成立缘起有,这是中观宗的特色。……『唯识者』,可说是不空假名论师,《瑜伽论》等反对一切法性空,以为如一切法空,即不能成立世出世间的一切法,主张依实立假,以一切法空为不了义。……『真常者』,自以为是『空过来的』,对于缘起的毕竟空,他们是承认的。但空了以后,却转出一个不空的,这即我所说的真常论者。」(《中观今论》,页189~页190)对此三系,印顺法师评唯识是「不及派执有」,真常是「太过派执空」及其真空妙有是破坏缘起法的,而中观是「空有善巧」于毕竟空中成立缘起有(同上,页189~页192)。由此可知,印顺法师之三系是以空为判准,其立论基础来自于《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