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大乘义章》的佛性说(7)

分享到:

   恶道)
   3.出已即住─忍心世第一法(毕竟永出三恶道)
   4.住已观方─须陀洹(观察四圣谛)
   5.观方已行─斯陀含
   6.行已后住─阿那含
   7.水陆俱行─阿罗汉、缘觉、菩萨及至如来
   其次,慧远再根据《宝性论》以「十门」解释佛性,即1.体性,
2. 因性,3. 果性,4. 业性,5. 相应性,6. 行性,7. 时差别性,
8. 遍处性, 9. 不变性,10. 无差别性。「体性」有三:1. 如来藏
,此是染时之体, 2. 法身,是净时之体,此二就众生染净不同时而
说。 3. 真如体,是就融通染净诸法一味的理体而言。三者的总合就
是佛性的「体性」。佛性的「因性」指信心、般若、三昧和大悲四种
。此四种因性,能去除四障: 信乐大乘,可断除一阐提的谤法,无分
别的般若可破外道的我执,三昧可除声闻的怖畏生死,菩萨大悲可对
治独觉的不乐利益他人的舍心。四障除后,自然可证得法身常乐我净
的四德。
   佛性的「果性」是指果德,佛性之体随净缘熏习成德,德满即成
佛果。果德虽多,不外乎常、乐、我、净四德。此四德可对治「四倒
」和
──────────────
注51:《大正藏》卷44,页474中。
 
             41页
 
 
除「四障」,四倒是指小乘声闻和缘觉于佛果起无常、无乐、无我、
无净想。至于「四障」,慧远乃根据《胜鬘经》而做如下的解释:
 
   除四障者,一者缘相,谓无明地,对除彼故,说果为净。二者
   因相,谓无漏业,以有此业,能招变易不得自在,对治彼故,
   说佛真我。三者生相,谓意生身是苦法故,不得真乐,对治彼
   故,说果为乐。四者坏相,谓变易死,不得真常,对除彼故,
   说果为常。(注52)
 
「无明住地」(avidyavasa-bhumi)为五种住地烦恼之一,慧远在《大
乘义章》第五卷有详尽的解说。(注 53) 无明住地是一切无知烦恼的
根本,当无明住地除尽,即得无余涅盘的「净」德。上面引句中所说
的「因相」指修治无明而起的无漏业,而此无漏业为因,而生变易果
,不得自在,(注 54) 若能断三乘圣人的变易生死,即可证「我」德
;再者,若能断意生身和变易死,即可证得「乐」、「常」的果德。
 
   佛性的「业性」有二个作用,一是厌苦,二是欣求涅盘,因此
《胜鬘经》中说众生若没有如来藏具行动力的「业性」,就不会想厌
弃种种
──────────────
注 52:《大正藏》卷 44,页 475 上; 《胜鬘经》,《大正藏》卷
   12,页 219下-220下。
注 53:五住地烦恼即 1. 见一切处住地, 所谓身见等三界之见惑,
   入见道时并断于一处。 2. 欲爱住地,即欲界中色、声、香、
   味、触等五种欲爱的烦恼。 3. 色爱住地,即色界烦恼,舍外
   五欲而贪着己身之烦恼。 4. 有爱住地,属无色界烦恼,舍离
   色贪但爱着己心。 5. 无明住地,即三界一切无明根本烦恼。
   (《大乘义章》卷 5,《大正藏》卷 44,页 567 上;《胜鬘
   经》,《大正藏》卷 12,页 220 上。)
注54: 变异身是阿罗汉、辟支佛和登地菩萨, 以无漏的「有分别业
   为因,以无明住地为缘,所招感三界外之殊胜报身,虽然殊胜
   ,仍有微细的生灭,故称「不得自在」。慧远在《大乘义章》
   卷八称变异生死分为( 1 )事识中之变异生死,( 2 )妄识
   中之变异生死。参阅《大正藏》卷 44,页 615-618中。
 
 
             42页
 
 
苦和欣求涅盘。佛性的「相应性」分为因相应和果相应。因相应乃指
信乐大乘为法身因,定慧为佛智因,悲心为如来因。果相应是指五通
、知漏尽、漏尽无垢,因为此三果与佛体性相应不离。佛性的「行性
」是指佛性之性体虽然不二,但是依修行的差别而言,可分为凡夫,
圣人和佛。「时差别」有三种时:不净时是凡夫,净时即为菩萨,善
净时即为佛。反而言之,虽然有凡夫,菩萨和佛的「时」和「处」的
差别,但佛性无所不在,故佛性又具「遍处性」、「不变性」和「无
差别性」。
 
   总之,在诠释佛性的体性时,慧远依传统「法数增一」方式,从
一至十门,甚至可综合成三十三门,加以详细说明佛性的意义。基本
上,他都是根据《大般涅盘经》、《胜鬘经》和《宝性论》。可见他
受此三部典籍影响之深,同时也可想见此三部经论在慧远时代已相当
流行。
 
  三、佛性之有无、内外、当现义
 
   慧远在《大乘义章‧佛性义》的第一和第二节,首先依据属于如
来藏系思想的经论,分别详解佛性的意义和体状。其次,他再以「有
无」、「内外」、「三世」、「当现」等分别料简佛性。慧远约「缘
」论佛性之「有无」时,再度以《涅盘经》的一阐提和善根人之或有
或无佛性而论。他说佛性在因地随杂染缘起即成不善,而不善之法本
质上还是佛性,一阐提有此不善性,善根人则无。相反的,佛性随无
漏法缘起即成善,此佛性善根人有,一阐提无。至于本具的理佛性,
二者均有,而成佛之后的果佛性,二者均无。换言之,慧远认为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