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义章》的佛性说(9)
时间:2008-01-26 19:33来源: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二期,1997作者:释恒清 点击:
有于当」的调和说,即是说众生本有成佛的因性,虽然现在尚未证果
,「当」来必「有」成佛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慧远在讨论佛性的存有问题时,并未延用「本有」
、「始有」等说法,而是用「当」、「现」,亦即将众生因性本有的
佛性,和如来的果佛性,称为「现」有,而众生当来证得的果佛性,
称之为「当」有,避开了「本」,「始」之辩,其立论颇具创意。
四、佛性之各种因义
慧远在《大乘义章.佛性义》的第四门「明因义」中,就「缘因
、正因」和「生因、了因」分别讨论佛性的作用,其依据还是来自《
大般涅盘经》,如〈师子吼菩萨品〉说:
善男子,因有二种,一者正因,二者缘因。正因者,如乳生酪。
──────────────
注 62:参阅释恒清,《佛性思想》, 东大图书,1997,页 232-235。
另外,有关佛性本有、始有之争,参阅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
朝佛教史》,鼎文书局,1975,页 715-717;赖永海,《中国
佛性论》,人民出版社,1988,页 89- 104。
46页
缘因者,如暖酵等,从乳生故,故言乳中有酥。(注63)
酪是由乳提炼而成,就酪而言,乳是正因,而乳之能生酪,有赖
暖气和酵母等助缘,故为缘因。此是以乳、酪做比喻解释正因、缘因
的关系。若以众生而言,则经文接着说:「众生佛性亦有二种因:一
者因正、二者缘因。正因者谓诸众生,缘因者,谓六波罗蜜。」众生
为正因佛性,是就众生生命存在的事实而言,而且众生有厌苦求乐的
渴求,是求佛道的主因。而六波罗蜜为缘因,是因为修行六波罗蜜有
助于证悟的作用。
慧远解释「正因」和「缘因」说:「言缘因者,亲而感果,名为
正因,疏而助发名为缘因。 」 (注 65) 他是以「亲」「疏」来分别
缘正。正因佛性有强力的感果作用,故为亲因,缘因佛性有助发作用
,故为助因。虽然慧远没有像《涅盘经》指出正因、缘因所指为何,
其解释与《涅盘经》的说法相符合。值得注意的是慧远从修证的果位
诠释缘正佛性。他说法佛性是法佛的「正因」,报佛性是报佛的「正
因」,就如金矿是金饰的正因。若依果德而言,慧远认为可分「性净
」和「方便」二种差别,因为众生「性净」,可作为菩提涅盘的正因
,而助成菩提涅盘的六波罗蜜自然就是缘因。若以方便起修而言,因
为菩提涅盘果有赖六波罗蜜的方便起修,故可称六波罗蜜是「正因」
,而「性净」反而是「缘因」了。
佛性又可分为「生因」、「了因」。慧远解释说:
言生(因)了(因)者,望方便果,报佛之性是其生因,真心体
从本已来,有可生义,生彼果故,... 佛性可生,以可生故,
名为「生因」。... 望行净果,法佛之性,但是了因,非是生
因....诸佛之性,是真识心体有,从本已来,有可显了成果之
义,故名「了因」。(注66)
──────────────
注63:《大般涅盘经》卷28,《大正藏》卷12,页530中。
注64:《大盘涅盘经》卷28,《大正藏》卷12,页530下。
注65:《大正藏》卷44,页476下。
注66:《大正藏》卷44,页476下-477上。
47页
慧远认为约方便起修而证得的佛果而言,报佛性是「生因」,因为其
从本以来就有可生的作用。若约「性净果」而言,则法佛性即是了因
而非生因,因为性净的真识心体从本已有,非新生但有「显了成果」
的作用。慧远如此解释生因和了因,与《涅盘经》的说法一致。< 狮
子吼菩萨品 > 说:「能生法者是名生因,灯能了物故名了因, 烦恼
诸法是名生因,如谷子等是名生因。 」 (注 67) 凡是能生者都可称
之为「生因」,如谷种能生谷物,烦恼诸结能生生死,其意义明显可
知。至于「了因」的意义,经文举「灯能了物」为例,由于灯有「了
物」的作用,引伸凡是有「照了」、「显发」作用者都可称为了因。
《涅盘经.狮子吼菩萨品》中所提到不同二因,综合而言,有生
因、正因、了因、缘因,但是因为各种不同组合的二因,其所指各有
不同,因此意义有时不明确,例如有时候说生因即是正因,有时候说
缘因即是了因。慧远就将经中认为是「了因」的八正道阿耨菩提佛性
,解释成是既是「了因」又是「生因」。总之,以不同组合的二因解
释佛性义,相当含糊不清,与慧远同时代的天台智顗将它们综合成「
三因佛性──正因、了因、缘因。其意义明确且有系统,比《涅盘经
》和慧远的解说更圆融。
五、佛性说之意趣
无我和缘起性空是自原始佛教以来佛教的基本教义,许多经典说
诸法空,以破除法执和我执。然而,强调自性清净的如来藏(佛性 )
说却在三、四世纪之后逐渐阐扬开来,于是看似矛盾的缘起之「空」
和自性清净之「有」如何调和,以及佛性说的意趣何在,遂成为许多
经论关心的议题。慧远在《大乘义章.佛性义》最后一节就讨论了这
个问题,他说:
清净法界门中,备一切义。诸法缘起,互相集成。就空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