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伦理学 >>

善生经的伦理思想(10)

分享到:

 

7.    佛教伦理的五戒中,首项为「不杀生」;儒家则没有这种主张。孟子虽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但基本上儒家不反对渔猎,不免于杀生。《论语.述而》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也说:「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这是一种仁道或维持渔业、保护生态式的杀生。即使是这种杀生,在佛教也是禁止的。

 

8.    佛教伦理的五戒中,反对饮酒;儒家伦理则态度比较开放。《论语》中描述孔子的生活是:「惟酒无量,不及于乱。」(《论语.乡党》) 而《善生经》在「六损财业」中,即将「耽湎于酒」列为首项,并说:「饮酒有六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善生!若彼长者、长者子饮酒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五戒主张不饮酒,是因为一般人饮酒很难「不及于乱」。

 


--------------------------------------------------------------------------------

 

p241

 

9.    佛教伦理和儒家伦理最大的不同,乃在佛教伦理是有宗教的目标的。《善生经》的伦理,是建立人天乘的修行,而就终极目标来说,还是为解脱轮回、证得涅盘作准备。所以佛教伦理是有宗教向度的。相对来说,儒家伦理没有明显的宗教向度,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儒家对于死后问题,是持不予回答的态度。儒家伦理虽然也敬天、敬神,具有相当程度的宗教意识与情操,但强烈的人文色彩与人本思想,使儒家对宗教总是若即若离,不愿涉入太深。长久以来,儒者对佛教持续地采取批判的立场,是可以理解的。

八、结  论

     本文对《善生经》的经名、传译,以及各种译文的异同,作了一些文献学的考察。除了指出「善生」之译名问题外,并对若干亡佚之译本,也了作目录学的搜寻。在经文方面则推断若干内容系后来掺入,而非早期原有的。有关「四摄事」中「同利」一词的分析,或许可以厘清历来的译语之不谛。本文对《善生经》所表达的伦理思想,参照其它阿含部的经典,从「个人伦理」与「人际伦理」两个向度,作了探讨。并涉及了「在家伦理」在经济生活、定慧修持、自他同利、伦理缘起相对性、在家伦理的世间性等论题。最后将佛教六伦与儒家五伦作比较,且论儒佛伦理之其它异同。当然有关儒佛伦理思想之讨论,原不限于此,但本文之研究系以《善生经》为依据,所以与本经没有直接关系的论题,如伦理学中主体性与自由意志的问题、善的问题、道德的形上学问题等等,必须另作处理,祇好从缺了。


--------------------------------------------------------------------------------

 

 

--------------------------------------------------------------------------------

 

 

 

 

 

 

[vii] [vii][[vii]1[vii]] 见水野弘元《巴利语辞典》,页314,东京,春秋社,1975年二订版。及T.W. Rhys Davids 和 William Stede 所编《巴英辞典》(The Pali Text Society’s

    Pali-English Dictionary)页708~709,伦敦,巴利圣典协会,1986年版。

 [viii][[viii]2[viii]] 见水野弘元《巴利语辞典》,页246;《巴英辞典》,页599。

 [ix][[ix]3[ix]] 见水野弘元《巴利语辞典》,页314;《巴英辞典》,页709。

[x] [x][[x]4[x]] 竺法护译本与支法度译本,何者年代较早,尚无法明确判知。

[xi] [xi][[xi]5[xi]] 「T2.217a」,系「《大正藏》卷2,页217,上栏」之略符,a, b, c,表上、中、下栏。全文例此。

[xii] [xii][[xii]6[xii]] 见Sajyutta-Nikaya, 55.8. Gibjakavasatha 1。

[xii] [xii][[xii]7[xii]] 见巴利圣典协会《长部》英译本,Davids 夫人所写的〈《教授尸伽罗越经》导论〉(Introduction to the Sivgalovada Suttanta )(Digha Nikaya Vol. III) p.168。

[xii] [[xii]8[xii]] 见赤沼智善《汉巴四部四阿含互照录》页161,东京,破尘阁书房,昭和3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