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伦理学 >>

善生经的伦理思想(7)

分享到:

   对照这一段颂文的三种翻译,可以看出佛陀教导在家人理财的原则,他建议要把钱财分成四份:一份供衣食所需;一份储存起来,以备急需;两份作资本用以营利,譬如投资农、商、渔、牧业。如果钱财存多了,可以作修饰房舍,或娶妻之用,或建造塔庙、僧舍之用。这一段颂文也见于《杂阿含经》与《别译杂阿含经》。[xl][[1]2[1]]

   此外,在《杂阿含.91经》佛陀也提到:「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何等为四?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T2.23a)这四种在家人的生活伦理是:能有职业技能;能守护钱财;能有伦理知识;能有合度的经济生活。佛陀对这四法也详细说明了各种具体的行为规范。如对于职业技能,他说:「善男子种种工巧业处以自营生,谓种田、商贾,或以王事,或以书疏算画。于彼彼工巧业处精


--------------------------------------------------------------------------------

[xli][[1]1[1]]   以上四句:「出财未至奢,当撰择前人,欺诳抵突者,宁乞未举与。」语意晦涩。如参照晋译:「出财莫令远,亦勿令普漫,不可以财与,凶暴及豪

     强。」则原句也许可解作:「使用财业不能奢侈,施与的对象要有所选择,不可漫无限制。狡诈及凶暴的人即使来要求,也不要施与。」

[2[xlii]]   相应颂文如:「始学功巧业,方便集财物,得彼财物已,当应作四分。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营生之业者,田种行商

     贾,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造屋舍床卧,六种资生具。」(《杂阿含.1283经》)(T2.353a,b)又:「先学众技能,次集诸财宝,集财为四分:一分供衣

     食,二分营作事,一分俟匮乏。种田是初业,商估是为次,蕃息养牛群,羔牛并六畜。复有诸子息,各为求妻妇,出女并姊妹,及六畜家法。」(

     《别译杂阿含.281经》)(T2.471c)


--------------------------------------------------------------------------------

 

p236

 

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对于守护钱财,他说:「善男子所有钱谷,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如法而得,能极守护,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令失,不善守护者亡失,不爱念者辄取,及诸灾患所坏。」对于合度的经济生活,他说:「善男子所有钱财出内称量,周圆掌护,不令多入少出也、多出少入也。如执秤者,少则增之,多则减之,知平而舍。如是,善男子称量财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优昙钵果,无有种子,愚痴贪欲,不顾其后。或有善男子财物丰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钱财能自称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在这里佛陀劝在家人量入为出,财务平衡。不要做败家子,也不要做守财奴。

综合上述,佛陀特别强调在家人的生财、积财、护财与用财,令人颇感意外。其实这正显示佛陀教化通情达理的特色。道德的生活须建立在不虞匮乏的经济生活上,像颜回一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的人,究竟少之又少,实在不能以高标准来苛求一般人。

  六、善生经伦理思想综论

   上文把《善生经》的主要内容作了说明,本节进一步就其蕴含的伦理思想,列出若干主题来探讨。

(一)在家伦理与诸佛之教

   一般说的「七佛通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增壹阿含.序品》T2.551a)[xliii][1]这诸佛之教,是不分在家、出家的。而《善生经》则是针对在家人而说的。 Chilhers 的英译,将《善生经》题名为 The Whole Duty of the Buddhist Layman (佛教居士的完整责任)。Davids 夫人则认为whole duty 不如改作 whole domestic and social duty (完整的家庭与社会责任),更为允洽。[xliv][[1]2[1]]

《善生经》中,佛陀说:「长者、长者子离四恶行,礼敬六方,今世亦善,后获善报。今世根基,后世根基。于现法中智者所称,获世一果。身坏命终,生天善处。」又说沙门、婆罗门应对在家人「开示天路」,可见在家人主要是修「人天乘」,其目标不在出三界、证涅盘或成佛。本经开示在家人基本道德原则,重点在戒除「四结行」「四处」「六损财业」,也就是持五戒、除十不善业,即「七佛通偈」所说的「诸恶莫作」。接着谈及的「四怨」「四亲」,已涉及人际伦理。随后的「礼六方法」,则是正面表列地提出人际伦理的种种规范,是「七佛通偈」所说的「诸善奉行」。至于「七佛通偈」所说的「自净其意」,与本经的「四处」:欲、恚、怖、痴的意业修养有关。

  (二)在家伦理与定慧修持

   「自净其意」既然与意业修养有关,就与修心有关。因此,「自净其意」不祇是持「戒」之事,也是修心的「定」「慧」之事。这里出现一个问题,是在家人除了修五戒十善之外,是不是也要修定、慧?


--------------------------------------------------------------------------------

[xlv][[1]1[1]] 此偈也见于吴维祇难所译之《法句经》卷下(T4.567b),巴利文《法句经》列为第183偈。

[xlvi][[1]2[1]] Davids 夫人〈《教授尸伽罗越经》导论〉(Introduction to the Sivgalovada Suttanta )(Digha Nikaya Vol. III) p.168 。


--------------------------------------------------------------------------------

p237

《善生经》中除了安译提及「六度」,其中包含「禅定」(一心)「智能」(黠慧)[xlvii][1]外,佛陀并未直接要求在家人修定、慧。这是因为本经的重点,在说明在家人的个人、家庭与社会伦理规范,而且修养目标是放在人天乘的缘故。其实,作为佛教基本修行的三学、八正道及七觉支等,包括了「定」「正定」「定觉支」「慧」等,佛陀并没有限定这些是出家人专修的。

   《杂阿含.91经》中佛陀曾说:「在家之人,有四法能令后世安、后世乐。何等为四?谓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T2.23b)可见在家人也应该「慧具足」。依戒、定、慧三学,如果不修定,如何能得慧?在《杂阿含.751经》中佛陀说:「若在家、出家,而起正事,我所赞叹。所以者何?起正事者,则乐正法,善于正法。何等为正事?谓正见乃至正定。」(T2.198c)[xlviii][2]可见佛陀鼓励在家人修八正道、修正定、修正见(闻慧、思慧),乃至于得正智(修慧)。在家修行的初步目标在修人天乘,如果想往生色界天、无色界天,也须要修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