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伦理学 >>

善生经的伦理思想(6)

分享到:

按以上两段共十事,安译祇作一段五事,可能因为对待亲友及亲友对己,并无不同的规范,所以不必重复说明。此中「屏相教诫」安译作「见之作罪恶,私往于屏处,谏晓呵止之。」支译作「私事则为隐」。[xxxiii][[1]3[1]]

(五)   主仆伦理

 


--------------------------------------------------------------------------------

[xxxiv]1[1]]   见Avguttara-Nikaya VII. 59. Sattabhariya。

[xxxv][[1]2[1]]   见《巴英辞典》,页714。

[xxxvi][[1]3[1]]   玠宗〈佛家伦理哲学〉一文,除朋友伦理外,另立兄弟伦理、社会伦理,与六伦合成八伦。僧俗伦理则称三宝伦理。唯兄弟一伦,佛经说得较少,可

     并 在亲友一伦中。社会伦理另立,有其必要,因可涵盖对陌生人或社会大众的伦理,不过《善生经》未涉及此。至于三宝之佛、法、僧中,法宝非

     人,似不宜列为人际伦理之对象。玠宗之文见张曼涛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63册,页343~365,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68年4月初版。


--------------------------------------------------------------------------------

 

p234

 

   僮仆是下方,主人应行礼敬,使其安稳无忧。佛陀说:

主于僮使以五事教授。云何为五?一者随能使役,二者饮食随时,三者赐劳随时,四者病与医药,五者纵其休假。……是为主待僮使,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对待僮仆的伦理包括:工作适合其才能,适时提供饮食、医药,适时给予慰劳与休假。「休假」或本作「休暇」。至于僮仆对待主人,佛陀说:

僮使复以五事奉事其主。云何为五?一者早起,二者为事周密,三者不与不取,四者作务以次,五者称扬主名。

安译在僮仆对待主人的规范中,有一项较为奇特,其内容是:「当爱惜大夫物,不得弃捐乞丐人。」而支译则列有十项,其中比较特别的是「家贫不慢」「空乏不离」,这是说如果主人贫穷空乏,僮仆也不轻慢、不离主人他去。晋译也列有九项,其中也有「急时不远离」一项。支译、晋译所列项目繁多,可能也是后来增添的。

(六)   僧俗伦理

   所谓「僧俗」,系指沙门、婆罗门与檀越。檀越,指施主,即在家人。僧人是上方,施主应行礼敬,使其安稳无忧。佛陀说:

檀越当以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云何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时施,五者门不制止。……如是檀越恭奉沙门、婆罗门,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对待僧人应在身、口、意三者表现慈惠,适时布施供养,不闭门挡拒。支译有「经法藏护」一项,晋译有「拥护如法」一项。「慈」南传作「亲切」,英译作 by affection。

若檀越以此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沙门、婆罗门当复以六事而教授之。云何为六?一者防护不令为恶,二者指授善处,三者教怀善心,四者使未闻者闻,五者已闻能使善解,六者开示天路。

僧人对待施主则有六项,内容包括:应劝善止恶,教导正法,使其了解,开示升天之道。南传与英译内容与此相同。「开示天路」[xxxvii][[1]1[1]]南传作「教示趣天之道」,英译作 they reveal to him the way to heaven。安译之六项则为:「一者教之布施,不得自悭贪;二者教之持戒,不得自犯色;三者教之忍辱,不得自恚怒;四者教之精进,不得自懈慢;五者教人一心,不得自放意;六者教人黠慧,不得自愚痴。」这是教以大乘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在早期经典中出现大乘的修法,令人讶异,或许是后来加入的说法。支译则列有关「正信」「戒行」「多闻」「布施」「智慧」五项教导。晋译同支译。但晋译和其它译本不同的是,接下来又加了一段话云:「居士子!有四摄事,云何为四?一者惠施;二者爱言;三者行利;四者等利。」

   在说完以上的「礼六方法」后,佛陀又以偈颂重说其义。《善生经》在颂中提及四摄事说:「惠施及软言,利人多所益,同利等彼已,所有与人共。」安译的偈颂内容则大不相同,其中有「勉进以六度」「六度为桥梁」句,应系后来加入的。支译与《善生经》近似。晋译起首也提及四摄事说:「惠施及爱言,常为他行利,众生等同利。」南


--------------------------------------------------------------------------------

[xxxviii][[1]1[1]] 按「天路」一译语又见《长阿含.善生经》前文「四亲可亲」中「止非」的第四项:「示人天路。」但此「天」或本作「大」。其它经典如《杂阿含.1299经》中,佛陀也说种种「生天路」之法。(T2.357b, c)


--------------------------------------------------------------------------------

p235

传与英译大体相同。

  五、在家伦理与经济生活

   佛陀在《善生经》的最后偈颂中,曾提及「勤六业」之事,与在家人的经济生活有关。这与本经开始时,佛陀所提出的「六损财业」,强调在家人经济生活的重要,可谓前后互相呼应。

   在「六损财业」中,佛陀列举饮酒、博戏等六种行为,如果不予以节制的话,将使家产财业日日减损。而在最后偈颂中再指出生财、积财、护财与用财的重要,佛陀说:

先当习伎艺,然后获财业,财业既已具,宜当自守护。

出财未至奢,当撰择前人,欺诳抵突者,宁乞未举与。[xxxix][[1]1[1]]

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

一食知止足,二修业勿怠,三当先储积,以拟于空乏,

四耕田商贾,泽地而置牧,五当起塔庙,六立僧房舍。

在家勤六业,善修勿失时,如是修业者,则家无损减,

财宝日滋长,如海吞众流。

偈颂中佛陀希望在家人,学习专业技能,以获得财业。财业从少积多,然后善加守护。有了财业不可奢侈浪费,须妥予运用。佛陀劝勉在家人须「勤六业」:饮食知足,工作勤奋,储蓄备用,从事农商渔牧,建造塔庙,设立僧舍。支译的说法稍有出入:「居积宝货者,当兴为仁义。先学为最胜,次乃为治产。若索以得财,当常作四分:一分供衣食,二为本心利,藏一为储跱,厄时可救之。为农商养牛,畜羊业有四,次五严治室,第六可娉娶。」晋译与支译相近:「初当学技术,于后心(疑「兴」字,下同)财物。后心财物已,分别作四分,一分作饮食,一分作田业,一分举藏置,急时赴所须。耕作商人给,一分出息利,第五为取妇,第六作屋宅。」至于南传与英译的颂文部分,则没有与这一段相应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