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体验 >> 坐禅体验 >>

坐禅实务(11)

分享到:

  这修止观坐禅的前方便,可参考「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或「释禅波罗密次第
  法门」。

(4).如何选择坐垫的材料?

答:坐垫的填充材料有棉花、茶叶、兰草、艾草、决明子、雏菊等,现在一般较
  常用的是棉花,但以木棉为佳、草棉太热,易出汗。也有少部份用茶叶的,
  坐起来很凉爽,听说有降血压的功能,但茶叶容易粉碎,用久了会变硬,而
  且潮湿后,就立刻生虫,处理很麻烦,所以有的人改用兰草或艾草,效果也
  不错。艾草的针毛,用于针灸的灸法上,有疗病的功能,改成坐垫后,是否
  也可治病,就很难说了。另外,还发现有的人使用泡棉,这个材料稍徵软了
  一些,而且又是化学物品,坐久坐热以后,会起化学变化,也许对身体不太
  合适,尽量少采用。坐垫的外部,一般要缝两层,一层装填材料,一层和身
  体接触,可随时拆开洗净,使用起来比较方便。这通常是用含棉质较重的布
  来做,切忌不要使用尼龙布,因尼龙布不透风,容易长痔疮。

(5).坐禅的地方,一定要在室内吗?

答:初学的人,容易受风,或受到惊吓,以安静的室内较佳,若久修的人,在外
  面坐也无所谓,如古代的苦行者,也有在水边树下,旷野露地而坐的,但现
  在环境复杂,要选泽能露地而坐的地方又在不多,最好还是在室内就可以了。

(6).要坐多久。才能达到入定的地步?

答:只管打坐,个人的机缘不同,不必去推论,若心中存有要入定的念头、反而
  不易得定。

(7).坐禅应一天坐几次、或坐多久为佳?

答:不一定。但宜每天坐禅即可。

  坐禅是一种耐力和恒心的训练,一个能每天坐禅的人,日久他的忍苦能力和
  做事情的果断力一定会增加,同时自信心也相对的提升。至于次数多寡,应
  看自己的时间和环境来冲量,每坐的时间最好能在半个小时以上,若能坐一
  个小时则效果更佳。因刚入座的前几分钟,心念、气息尚粗,属于调和的阶
  段,到了能专注收摄心神之时,才有坐禅的效果。当然,如禅定功夫好的人,
  很快进入定中,便不需长时间坐禅了。

(8).有人说,坐禅的时侯,不可胡思乱想,是不是?
答:这是一句空话,坐禅没有这个道理,讲这句话的人,连坐禅是什么都没弄清
  楚,才会如此瞎址。坐禅即是坐禅,有它一定的方法,依法而坐,不能用己
  意来忖测坐禅的问题。凡是初学坐禅的人,没有一个不胡思乱想的,但随著
  调和的工夫愈来愈好,胡思乱想的状况就愈来愈少,念头也就愈来愈安定,
  到最后只剩一念存著,到最后连这一念也无,浑然一片。若说是无念,又能
  起观照,能遍知一切法,如此不可思议,又岂能用有念无念来分别?更何况
  随便说一句:「不可胡思乱想」,就算数的呢?

(9).何谓参话头?什么情形下才能参话头?如何参话头?

答:话头就是话之头,一句话未说之前叫话头,已说之后,就成了话尾。

  由于说话时必须运作心念,可知说话与心念同步进行,因此,话头就是念头,
  就是一念未动之前的那种状况。所以,参头等于看念头。从前六祖慧能向惠
  明禅师说:「不思善,不思恶,恁么时,如何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是要
  惠明体证那「念头」是什么?禅宗曾用一些形容词来形容念头,如「本地风
  光」、「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等,但未实际
  说出那个念头究竟是何物,凡能说出的,便又成了念尾了。早期的禅宗并无
  参话头的方法,只是很单纯的修习禅观,时节因缘一到,即便悟入。如初祖
  达摩教人「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到了一切「无有
  分别,寂然无为」的时候,就自然能「与理冥符」了,三祖僧璨将此无自他
  分别的境界,说为「一切不留,无可记忆」,不可用心识思量测度,却能无
  所不包的「真如法性」,这个「真如法性」不是参得的,是自然显露的,不
  论凡夫或圣人的真如法性都完全相等,所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一切
  的动静施为,言谈应对,穿衣吃饭等,六根运作,无非真如法性的妙用。所
  以修行人只要明白真如法性是什么就对了,不是去找那个真如法性。

  到了后来,一般的修行人大都「不解返源,随名逐相」,弄得「迷情妄起,
  造种种业」,你跟他说一切法都是真如,他绝计不肯信得,于是只好拈出一
  个障眼法,教人「参话头」,参「念佛是谁」,「这拖死尸的是谁」,「父
  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等等,把修行人的
  妄想心,散漫心收摄起来,专注在一个目的上去参研,如果能一念这些「话
  」,不被「话」束缚、迷惑、就能澈见「话之头」,原来就是真如,就是不
  动不摇,不生不灭的本心觉性。须知,这个话头的话,并无任何特殊之处,
  譬如,参「吃饭的是谁」,「走路的是谁」,「说话的是谁」,重点在那个
  「谁」,只要看明白了是谁当家作主,就开悟见性了。

  但是,参话头并非人人可行,若无真实的禅定工夫,与正确的佛法知解,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