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禅实务(4)
时间:2008-03-23 21:01来源:佛教五台山在线作者:佚名 点击:
其清净,显现无妄不变的真心来。因此,调心便有二种意义,一调伏乱想,不令
越逸,二当今沉浮宽急得所。这个沉浮宽急,便是心的四种不调相:
(1).沈相─沈是昏沉。坐禅时,心识逐渐昏暗模糊,似往下沉落,记忆消失,六
根失灵,这时头好低垂,贪爱寂静,犹如木石一般,此为心沈不调的相状。
(2).浮相─浮是飘浮。坐禅时,若因为气息上升,或系心于头顶,造成心往上飘
动,身躯变得不安定,或心缘前尘影像,或缘于五根、五尘,种种如幻境界
中,碎驰不停,此为心浮的不调相。
(3).宽相─宽是散漫宽缓的意思、若于坐禅时,调息不够专注,或未坐禅时,心
情放松过度,而到入定时,无法收摄心念,感觉心志散漫,身躯萎弱不振、
甚至口中涎液外流,这是似定非定,□住□昧的现象。
(4).急相─急是紧张过度的意思。由于修行人在坐禅时,太专任于收摄心念,因
此造成了神经和肌肉紧张,气息失调而成郁闷,结于胸臆间,而患了胸臆急
痛,身心不得安隐的症状。
其余尚有涩滑等相,推寻前面四种不调相,自然就会明白。
仔细审察,将发现心所以不调的原因,不外有六种情形:
(1).平日放纵五欲,任由五根摄受五尘,于是五识垢染,意识不净,及至入定时,
万念纷纭,飘浮不定,成为心浮的相状。
(2).操劳过度,身体疲累已极,或因纵欲过度,及至入定时,心好昏沉,无所记
录,成为心沈的相状。
(3).平日喜好睡眠,四体不勤,行止萎靡,及至入定时,念心昏昧,肢体松弛,
成为宽相。
(4).平日嗔心过重,及至入定时,嗔心复起,气急筋缩,致生郁闷病痛,成为急
相。
(5).平日心神不宁,处事急躁,或容易担惊受怕,及至入定时,心生恐怖,易受
惊吓,或呼吸不畅,或坐立不安,此是浮中急相。
(6).平日劳动域用脑过度,身心又木调和,及至入定时,心中昏□,头好低垂,
兼具身好逶迤,口中流涎,此是沈中宽相。
有了这六种,就必须用对治的调法加以调和:
(1).调沈相法─可用系缘鼻端,集中意志的方法,使心念慢慢地升上来,意识就
会变得较清明。
(2).调浮相法─安心向下,系缘脐中或丹田,使心定在一处,制伏所有的幻妄念
头,心就安静下来了。
(3).调宽相法─敛身正坐,摄心明数,使心集中。
(4).调急相法─放宽心情,观想气息都往下流,使气息缓和,或稍微移动身躯,
使神经和肌肉松弛,紧张的状态就会逐渐消除了。
综观四种调法,都离不开「制心」的工夫,在佛遗教经上说: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
怨贼,大火越逸,未足逾也。」
「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这是不论定外或定中,郡应该调心而后制心的意思,所以修行人当善制其
心。心的调相,便是不沈不浮。
六、三相合调
身、息、心三相合调的意义,是要达到调心的目的、但在调法上,也有入、
住、出的三相,今分别叙明:
(1).初入定时,从调身开始,次为调息,后为调心,所谓调粗就细,令心安静,
心念细静以后,意识也跟著清明,妄念就不会生起了,这是依次第调和的最
初方便法门。
(2).住定中时,不论定境时间的长短,或经一时辰,或二、三个时辰,都应该摄
心正念,专注用功,并且要十分明白身息心三事的调不调相,以便随时加以
调适,在此分成四点:
1.定中调身法─调身是最粗法,于初入定的第一个次第上已调适完成,但在
定中时,因为坐久疲劳,或不惯久坐,或心的浮沈宽急,造成了身躯坐相的
改变失调,有的成宽相、急相,有的成偏相、曲相,有的或低垂、或昂首,
东倒西歪,种种的不端直相,如己察觉,就应立即改正,务使心身安稳合适,
于中不再有宽急等等的不调相,达到平直正住于定中的相状。
2.定中调息法─初入定调息方法,已有详明,现在定中,又有风、喘、气的
不调相,或呼吸急促,身中胀满的现象,应当用前说三法加以对治:一下著
安心,二宽放其身,三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同无障。直到使息道绵绵密密,
若存若亡,资神安隐,情抱悦豫。
3.定中调心法─定中身息已调,心却失调,有浮沈宽急等相,不觉则已,既
觉,即用前法调令中适。一心浮,便系缘脐下,专心数息,制诸乱念,心即
定住,二心沈,当系缘鼻端,集中意念。三心宽,便敛身正坐,摄心明数。
四心急,当宽放其心、任息自流。
4.随便宜调法─在定中,随任一相的当下发生,立刻调适,譬如身不调,立
刻调身;息不调,立刻调息;身息皆不调,立刻先调身,次调息;息心不调,
立刻先调息,次调心,调粗就细,调乱就定,其余依此类推。
要在令一个坐禅过程中,三相调适得宜,没有互相逾越侵扰的情事,譬如因
身不调,导致息心不调;因息不调,导致身心不调等等。能三事和融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