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宗派 >> 中国华严宗 >>

从“十重唯识观”论华严宗与唯识思想的交涉

分享到:

提要

     关于华严宗贤首法藏的心识思想之解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课题。因为其中涉及了经典翻译,印度唯识学之发展,无着与世亲思想性质之定位,唯识与如来藏思想之关连,真谛及玄奘所传唯识学的异同,摄地论师的传承,《大乘起信论》的作者及解读等,上述种种问题都影响了对于法藏自身思想的理解。本文尝试先对上述种种问题中与华严心识思想相关者加以讨论,并说明其相关的理由,然后整理出关于这些问题的几种可能成立的答案。最后,再通过法藏十重唯识观与窥基五重唯识观的对比,及十重唯识与法藏五教判之间的对应关系,说明在法藏心目中,唯识与如来藏这两种心识思想虽都不违背佛教缘起性空思想的基本理念,但二者因果对立的格局,并不能与法藏立于纯粹果地之别教一乘圆教的究竟理想等同,唯识与如来藏思想最多只能表示始终顿三教之唯识观(第一重至第七重),末三重圆教之唯识观,才真正在一心与法界相即的立场上,彻底解决因/果以及空/有对立的问题。
--------------------------------------------------------------------------------

  P.105

 

一、序言︰复杂的心识之争

     在华严宗之大成者法藏(643-712)的思想中,一般被认为有两项学说明显是参考法相宗之窥基(632-682)的学说而建立。一是判教论中的「十宗说」,一是「十重唯识观」。前者是参考窥基在《法华玄赞》中所判的「八宗说」[1][1],后者则参考窥基在《大乘法苑义林章》及《般若心经幽赞》所立的五重唯识观[2][2]。然而在大多数的佛教史著作中,对这两项参照,并未多加着墨研究,一种想当然尔的想法,认为这不过是法藏借别人的说法来发扬自宗学说罢了。由于八宗说涉及判教,法藏对此当须提出说法及异议,否则无法突显自宗的地位;唯识观则涉及心识理论与修行步骤,这对宗尚以「三界唯心」思想为特色的《华严经》的法藏而言,当然也必须有所响应。修正与响应是一个可以看出学者对所响应对象之理解,以及自身思想理念之特色的契机。是故法藏无论在十宗说或者十重唯识观中,对窥基学说的修正取舍,皆可以作为吾人理解法藏思想的重要参考点。

 

     尤其是在心识课题上,大乘佛教之唯识思想与如来藏思想之间长期复杂


--------------------------------------------------------------------------------

* 送审日期:民国九十二年三月二十日;接受刊登日期:民国九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本文依发表于第一届玄奘学术研讨会之〈从十重唯识观论华严宗与法相宗的交涉〉2001/11/25大幅修改增补而成,谨志。


--------------------------------------------------------------------------------

 

P.106

 

而又晦昧难明的关系,即便至今日,学者仍然议论纷纷。华严宗与法相宗是中国佛教心识哲学的二个重要代表宗派,二宗都与印度之瑜珈行派有密切的关系:法相宗由玄奘始,绍继印度护法一系的唯识学,这是清楚明确的传承;而华严思想由二祖智俨(602-668)从地论南道派的智正(559-639)学习华严,又接触到南道之始祖慧光(468-537)的《华严疏》之后,这才开创了华严思想的基础,故地论师所依之世亲(约320-400)着的《十地经论》,也可算是华严思想的重要渊源。因法相宗与华严宗,有共同的印度瑜珈行派思想的背景,只是法相宗所依为玄奘(600-664)新译之经论,这在当时是最新的印度佛学的资料,而华严思想所依之旧译经论(508-511译出),自从译者勒摩那提与菩提流支(508来中土)之解读不同,便已自分裂为两派,再经过一百多年到了唐代,华严

宗依于如此的传统,自会对心识课题有不同的解读。

 

     不管在唐代或者今日,依于新译的法相唯识宗,易于常识性地被认为要较传承旧译的宗派如华严宗及更早之地论及摄论师,对于印度瑜珈行思想有更忠实的理解,然而这其间的问题是相当复杂,不当如此轻率判断。从旧译之无着(300-380)的《摄大乘论》及世亲之《十地经论》分别衍生出真谛之摄论师系统,以及南北地论师系统,时至今日,由于安慧(约470-550)的《唯识三十论疏》的梵本及藏译的出版及研究[3][3],以及真谛译本之再检视,真谛被认为是传承安慧一系的唯识古学,与玄奘所承护法一系的唯识学并不相同,这个结论则使得今日学者有必要重新反省真谛之地位,而不能直接将之视为弘扬如来藏思想的学者;再者,因南北地论师的思想,皆曾受到真谛门下之摄论师的影响,如此一来法相宗与华严宗的差异便不只是所依经论之译本的新旧不同而已,也不当是直接继承与间接继承的不同,还涉及安慧一系与护法一系对世亲、无着思想的理解与诠释的差别问题,乃至无着之《摄大乘论》世亲之《十地经论》思想是否有差异的问题。

 

     综观上述的所言,并且衡量现代佛教学者的不同诠释,笔者认为以上问题有如下几个关键亟待解决:1.弥勒、无着与世亲之唯识思想者对如来藏思想的态度为何?2.世亲的《摄大乘论释》是否忠实于无着《摄大乘论》原本的思想或《摄大乘论》与《十地经论》间有无思想差异;3.世亲早期作品《十地经论》的心识理论与其后期之《唯识三十颂》是否有所改变; 4.真谛所传


--------------------------------------------------------------------------------

[4][3] 安慧《唯识三十论疏》的藏文本收在西藏大藏经的丹珠尔部,梵文本由Sylvain Lévi于泥泊尔发现,于1925刊行。


--------------------------------------------------------------------------------

 

P.107

 

之唯识古学与玄奘窥基之唯识今学是否等于安慧与护法二系所谓有相唯识与无相唯识的差异;5.真谛的《摄论》立场,如解性赖耶、阿摩罗识等与其所译之《大乘起信论》的关系为何?其思想是否必然应归属为如来藏思想?6.中国法相宗之玄奘与窥基除了唯识学外,也相当注意般若经典及其它大乘经典的翻译与研究,因此法相宗思想的特色是否只是宣扬护法一系之唯识学?此外有无任何其它的目的?7.华严法藏思想的成分除了来自地论师的部分,也有来自《起信论》的部分,地论师又受过摄论师思想的影响,可是法藏如何处理摄地论师间思想的差异,实际上根据什么思想立场来去抉择窥基的学说。8.华严的真心论与摄地论师之说的差别是什么?其对如来藏说判为终教,于其上更立有顿圆二教,那么法藏对如藏思想的所持立场为何?9.法藏立十重唯识的目的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