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宗派 >> 中国华严宗 >>

从“十重唯识观”论华严宗与唯识思想的交涉(2)

分享到:

 

     上述问题过于复杂庞大,涉及印度唯识学问题部分,更是难解而缺乏一玫的定论,同时也非个人目前所能处理的问题,因此本文在此只能引述一些学者的观点,然后试行在这基础上进行论述,并将论述的重心放在与华严宗相关的部分:印顺《以佛法研究佛法》中认为《十地经论》是世亲早期作品,代表早期唯识学之弥勒的大乘唯心论立场[5][4],牟宗三《佛性与般若》顺着印顺的说法,也认为《十地经论》是世亲早期不成熟的作品,玉城康四郎也同意《十地经论》的确包了种种问题与矛盾,但上田义文则认为那是不理解初期唯识学之三性说之立于「所入」而非后期唯识学之「能入」的立场,以及不知印度初期的唯识学是由弥勒--无着--世亲--安慧--真谛所代表,而非后期唯识学之弥勒--无着--世亲--护法—玄奘所代表,护法思想虽是合理化无着世亲的结果,但郄把思想重点放在心识问题上,以致唯识学被视为「有宗」,与般若中观学的色空空色思想形成了对立[6][5],但是初期唯识思想中并不存在如此的对立。

 

     关于世亲的《十地经论》是不成熟的作品或者的确存在着矛盾的可能性,从地论师之分裂似乎可证成这点,玉城康四郎比对梵文的结果也指出了梵文解读过程中产生争议的可能性;但关于此,上田义文则深不以为然,他极为推崇真谛的译作与思想,并且认为他才是弥勒、无着、世亲之初期唯识


--------------------------------------------------------------------------------


--------------------------------------------------------------------------------

 

P.108

 

学的忠实传播者。他并不像印顺等人认为《十地经论》代表世亲所谓的早期不成熟的思想[7][6],反倒是认为所谓的不成熟是对初期唯识思想之特色误解的结果,关于这点他主要由《摄大乘论.释》的考察,进而推论《十地经论》与无着思想的一致性。简而言之,上田义文认为早期唯识学特色是以三性思想为中心说明空有不二的道理,不是以心识为中心,如护法那样沦为「有宗」。上田义文的唯识学解析,虽然颇有争议,但作为理解华严宗思想郄有其价值,可是上田郄否认华严宗真正认识过真谛所传的初期唯识学。

 

     本文的重点,并不放在讨论这些繁琐复杂的文献学研究里,而是希望透过对华严法藏十重唯识观的研究,追溯作为其渊源的唯识思想与如来藏思想彼此的关连,厘清心识思想在中国佛教开展的线索与对华严法藏的影响,并藉由比较法藏十重唯识观与窥基五重唯识之不同,由华严的十重唯识观指出华严法藏心识思想的特色。


--------------------------------------------------------------------------------

 [8][6] 印顺后来改变他的想法,倾向认为真谛所传代表「扶南大乘」的特色,也同意印度佛教经论具有不同的系统,所以真谛未必是不忠实地翻译唯识的论典,而是代表「扶南大乘」的传承。参见印顺,〈《起信论》与扶南大乘〉,《中华佛学学报》第八期,1995年,页1-15。


--------------------------------------------------------------------------------

P.109

 

二、华严唯心思想与摄地论师的关连

     从佛教史的发展历程来看,华严宗的心识思想,在经典虽是依于《华严经.十地品》(异译即《十地经》)之「三界唯心」之说而来,但实则印度的世亲对此经的注释,即所谓的《十地经论》,及受其影响而成立于北朝之中国早期唯识学的地论宗,才是其近因;除此之外,同时成立于南朝之以无着的《摄大乘论》、世亲的《摄大乘论释》为核心的摄论宗,也是华严思想的另一个成立的因素。但是唐代华严宗的法藏,比起之前的祖师更多的是,他目睹而且亲身接触到玄奘所带回来的流行于当时印度的唯识思想,以及无着《摄大乘论本》及世亲的《摄大乘论释》全新的翻译。因此华严唯心思想在法藏的思想之中,有着更复杂的因素。因此在探讨华严之唯心思想之时,有必要对上述华严所依之思想根源作一论述。

(一)、「三界唯心」的经文

唯识《摄论》之思想根据,以无着自己的引文来看,是依据未被译出之《大乘阿毗达磨经》而来。而影响中国佛教心识哲学,启发地论师思想的则是,以《华严经》<十地品>为基础之《十地经论》,这是无着之弟世亲的作品。法藏之「十重唯识观」便出自《华严经探玄记》解释《六十华严经.十地品》中的第六现前地︰「三界虚妄,但是心作﹔十二缘分,是皆依心」[9][7]之文,这段文字的汉译有如下诸种译文[10][8]:

《渐备一切智德经》(西晋,竺法护译):

又复思维,其三界心所为,计其斯十二缘起,五趣所归,如来至真所解畅,又此一切,一种一心,同时俱成。

《十住经》(姚秦,鸠摩罗什译):

又作是念,三界虚妄,但是心作,如来所说,所有十二因缘分,是皆依心。

《六十华严.十地品》(东晋,佛驮跋陀罗译)

又作是念,三界虚妄,但是心作﹔十二缘分,是皆依心。

《十地经论》(北魏,菩提流支等译):

是菩萨,作是念,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如来所说十二因缘分,皆依一心。

《八十华严.十地品》(唐,实叉难陀译):

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来于是,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

《十地经》(唐,尸罗达摩译)

即此菩萨,作此思维,所言三界,此唯是心,如来于是,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

「三界唯心」的梵文是cittamAtram idaM yad idaM traidhAtukam,关于这段文字的汉译大体可分作二类,一是译为「心作」,一则是指「唯是心」。译


--------------------------------------------------------------------------------


--------------------------------------------------------------------------------

 

P.110

 

为「心作」者,容易发展出心识缘起三界万法的思维,这又分为两种,一主真心即如来藏缘起万法的学说;另一则是主张由妄心生起三界,上两种思想中不论是存有论义或者认识论义,这时的「心」都具有缘起论中根源义的意涵。若译为「唯是心」,则似乎不具有如上所述之明显的能缘/所缘的本末因果的意味,这时近乎一种对于三界本质之说明,说明它是等同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