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宗派 >> 中国华严宗 >>

从“十重唯识观”论华严宗与唯识思想的交涉(7)

分享到:


--------------------------------------------------------------------------------


--------------------------------------------------------------------------------

P.122

 

中唯识与唯心思想的关系,便是一值得探讨的议题。依此,则吾人再进一步探究法藏之十重唯识与窥基之五重唯识的课题,便不能只看到表面上的援引,而应注意法藏对佛教心识思想的特殊理解。

(二)、十重唯识之前五重与五重唯识的对应关系

五重唯识观的内容为︰1.遣虚存实﹔2.舍滥留纯﹔3.摄末归本﹔4.隐劣显胜﹔5.遣相证性。法藏之十重唯识观则为︰1.相见俱存﹔2.摄相归见﹔3.摄数归王﹔4.以末归本﹔5.摄相归性﹔6.转事成真﹔7.理事俱融﹔8.融事相入﹔9.全事相即﹔10.帝网无碍。[49][45]

法藏之十重唯识的确参照了窥基的五重唯识,这是无有争论之事,然而如何吸收,学者之间郄有不同看法,就拿二者之名目对应而言,鎌田茂雄与方立天就有不同说法︰


 

     鎌田认为十重唯识的前五重,除了第四重之外,完全吸收了五重唯识的说法,方立天在对法藏之第四重唯识的看法与鎌田相同,因为窥基的「本」是指自证分,「末」是指相分及见分,而法藏之「本」则是《楞伽经》所指真妄和合之如来藏藏识,其为第八识,余之七转识为「末」,因此法藏之「摄末归本」便无有对应处。而法藏在《探玄记》中亦说︰「上来十门唯识道理,于中初三门约初教说」[50][48],初教就是指唯识宗而言,是以法藏之前三重含摄窥基之前四重,应是法藏十重唯识的原本说法。但若依于此说,则方立天未


--------------------------------------------------------------------------------

[51][46] 鎌田茂雄,〈唯心と缘起〉,《讲座大乘佛教3─华严思想》,东京︰春秋社,1983年,页249至250。

[52][47] 方立天,《法藏》,台北︰东大图书,1991年,页218。


--------------------------------------------------------------------------------

 

P.123

 

令法藏之第二重「摄相归见」有所对应就有问题,故五重唯识之前三重之对应,应照鎌田的说法为恰当。其次,窥基之「隐劣显胜」「遣相证性」与法藏「摄数归王」「摄相归性」之间的关系,方立天以为各自是文似而义异,鎌田未言及此。盖因法藏之「摄数归王」强调心所无自体归于心王,窥基于「隐劣显胜」则说:

心王体殊胜,心所劣依胜生…虽心自体能变似彼见相二现,而贪信等体亦能变似自见、相现。以心胜故说心似二心所劣故隐而不说。[53][49]

方立天恐因窥基此处言,心王、心所皆能变现见相二分,便称「法相唯识宗认为心王心所是所依与能依的关系,主从的关系,承认心王心所都有其自体」[54][50],但此说过当,因窥基言不惟心王可以变现二分,心所亦同样可以变现二分,故从能变现的角度言「贪信等体」与「心王体」,但二者是不同层次的「体」,心所还是得依心王而有不能独立存在,这与法藏的「摄数归王」相同,故应依鎌田之说法为是,以「隐劣显显胜」对应摄数归王。

 

     最后「遣相证性」与「摄相归性」,鎌田未言其异,方立天以为不同。方立天的理由是法相唯识宗主张八识各有自体、强调性相不一,而华严主张性相融通,其性相是以如来藏为性,以八识为相,是以二者不同。然而再看窥基所言,显然并非不言如来藏,也非不讲性相融通:

五遣相证性。识言所表具有理事,事为相用,遣而不取;理为性体应求作证故有颂言:于绳起蛇觉,见绳了义无,证见彼分时,知如蛇智乱。余经说(按:胜鬘经)心自性清净。诸法圣贤即真如,依他相识根本性故。又说,一谛、一乘、一依、佛性、法身、如来藏、空、真如、无相、不生不灭、不二法门、无诸分别、离言观等,皆此观摄[55][51]


--------------------------------------------------------------------------------


--------------------------------------------------------------------------------

 

P.124

 

      从上述引文可以看出,窥基认为唯识性(唯识理)即同于自性清净心、如来藏、真如、空、无相、一乘等等。而唯识相(唯识事)则是说明心识如何变现诸法生起妄想颠倒等。若依法相宗自宗的说法,唯识说是以三性为性,以内外境相为相,或者就三性中之染依他所起之遍计所执为相,以净依他之圆成实为性。不过窥基的性相融通,站在唯识学立场,「遣相证性」是由唯识事相之遣除,不再于见相心所等心识现象去把握真理,终于得证唯识性、唯识理,就如人了知蛇绳麻三者在认识上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终于证悟真实之知的圆成实性。唯识事相与性理并不存在现象与本体上的对立,因而不能视之为隔绝的二端,从认识义上(即能知与所知的关系)吾人可以明白唯识的事理融通,是本来如此的,但这并不是存有论上的融通,是以窥基说此为「遣证」,理由便在斯。

 

     而法藏所谓之「摄归」则是就「八识皆无自体,唯是如来藏平等显现」而说,如就一般对如来藏思想的理解,法藏的说法可能带有存有论上的意涵,但这尚涉及法藏对如来藏思想的理解与诠释,同时也是本文要厘清的问题之一,因此,目前仅言及其可能的推论。也就是说,「遣相证性」与「摄相归性」若依认识义而言,二者皆可表性相融通摄事归理的实证境界,二者名异而义同,故鎌田之说为是;但若法藏的性相之说带有存有义,则「遣相归性」缺少此义便不得同于「摄相归性」之说,如此则方立天之说为是。

 

     但值得玩味的是,法藏以唯识观称此十重观法,其实践义与认知义是至为明显无疑,然此十重观法必然是与五教相关而为其实践法门,故法藏是否已预想了要表达存有论的意涵,尚有待探讨;即便是有,华严心识哲学问题的认识义与存有义二者关系为何,也有待进一步厘清。

  六、十重唯识观的建立所欲展现的性相融通的立场

  (一)、十重唯识观的思想基础--空有思想融通和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