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宗派 >> 中国华严宗 >>

从“十重唯识观”论华严宗与唯识思想的交涉(9)

分享到:

1.二 (1. 相见俱存)→

2.摄归 (2. 摄相归见3.摄数归王4.以末归本5.摄相归性6.转事成真) →

3.不二 (7. 理事俱融) →

4.圆融 (8. 融事相入9.全事相即10.帝网无碍)


--------------------------------------------------------------------------------


--------------------------------------------------------------------------------

 

P.128

 

     如果这四个层次只是同一脉络层上深浅的区别,那我们也只好同意如来藏思想是华严圆教的基础与终点。但其实在法藏的圆教思想之中,企图超越如来藏而说圆教的想法表现的十分明显。当然吾人然可以保留对其企图成功与否的判断,可是不留意此一企图,则在法藏思想之时,恐将失之单纯而片面,无法掌握到法藏思想的特色,这是笔者一直强调的观念。

 

    基本上,对华严圆教之无尽法界缘起有两类的看法,一是就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之缘起无碍说,另类则是直就事事之无碍缘起说。这两类说法就法藏改变智俨十玄门中第九之「唯心回转善成门」为「主伴圆明具德门」,可以看出法藏对智俨如来藏缘起说法所可能产生的误解有明白的意识,故由此可以推论出法藏舍弃师说,直就事事之缘起无碍说法界缘起[63][59]。是故就十重唯识而言,融事相入、全事相即、帝网无碍等三重,便不应局于如来藏思想而论,而是华严独具之事事无碍之无尽缘起观的三种观法之表述。

 

     然而还须追问的是,法藏之事事无碍的三重观法若离于如来藏心来说,岂非只为一种事观(客观的存有论)的说明,如何可以列入唯识观的脉络中来理解?反倒是以智俨之如来藏清净心的立场回转善成一切事法,使一切事法在此如来藏心中相即相入无碍,不是更容易令人理解?

 

     为了回答此一问题,吾人必须重新反省法藏心目中心识与事事无碍缘无尽缘起与法界之间的关系。吾人总结地反省十重唯识所依之「三界虚妄,但是心作﹔十二缘分,是皆依心」的经文,与法藏所谓「总具十门约同教说」的说法,我们可以发现,十重唯识观就是法藏对于佛教内部教说之心与法界关系说明的总整理(故称为同教),前三重初教唯识观指界为由阿赖耶所缘起,四至七重的终教顿教指法界为如来藏所缘起,这二类缘起皆是依心识与法界为能所对立的角度来思惟心与法界之间的关系,是以心识被视为能生法界的根源,而有摄归与使之不二而欲令圆融的动作出现。前面七重唯识观是立于修行实践的立上说,然而末三重唯识观则立于证悟的立场上直说心与法界之圆融。

 

     未悟凡夫的实践过程须从二而不二,须经不二使之圆融的修观的过程,然而别圆之教是说已悟之果位,其具当下即是圆融的本质。是故心与法界在后三重唯识观中,不是对立更不是使之不二的过程之说明,而是超越了能所而言:法界即一心,一心即法界,法界之事事相即相入缘起无碍即是心之相


--------------------------------------------------------------------------------

[64][59] 参考邓克铭,《华严之心与法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页65至73。


--------------------------------------------------------------------------------

 

P.129

 

即相入缘起无碍,此一心与法界同一的思想即是别教一乘的圆教思想。因此在法藏的系统中,末三重唯识观便不是一般尚具能所差别之唯心缘起,而是全性而起用之性起︰

不改名性,显用称起,即如来之性起﹔又真理名如名性,显用名起名来,即如来为性起。[65][60]

     去除能所因果对立关系的别圆之教是如来果地境界,别于一般之缘起思想故称之如来性起。如果我们说一般缘起思想是一种创生型态的形上学,则性起思想,则是要回到一切生起本源的基础上谈「生起(有)即是不生起(空)」的说法,唯有明白「有(生起)即空(不生起)」的思想,佛教内部的思想冲突方能真正得到解决。所谓「因地」与「果地」,其实是指「追求能所」与「超越能所」的区别。是以代表果地的末三重唯识观,不是心与法界之因果缘起的说明,而是说明证果者所悟之心与法界的圆融无碍,而此一圆融无碍则是基于空有无碍才得成立。是故十重唯识观与五教之对应,显示出从因地朝向果地的历程,而由因向果的历程中有一大界限必须跳跃,须透过顿教离言绝相的程序方始可以意会得到。而关于这三重唯识观的性质,是属不可说之「性海果分」,抑或可说之缘起因分?这问题便似上田义文之就能入与所入来分析三性的说法[66][61],那么笔者倾向以「所入(悟)」的性质视之。[67][62]

 (四)、「三性同异」作为十重唯识观之理论基础

为了确立真如可以全性起用,确立空有不二,起即不起的性起理论,法藏从唯识之三性说下手,他提出三性皆有二义︰

真中二义者,一不变义,二随缘义﹔依他二义者,一似有义,二无性义﹔所执中二义者,一情有义,二理无义。由真中不变,依他无性,所执理无,由此三义故,三性一际同无异也,


--------------------------------------------------------------------------------


--------------------------------------------------------------------------------

 

P.130

此则不坏末而常本也,经云︰众生即涅盘不复更灭也。又真如随缘,依他似有,所执情有,由此三义亦无异也,此则不动本而常末也,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也。即由此三义与前三义是不一门也,是故真该妄末,妄彻真源,性相融通,无障无碍[68][63]。

     法藏的三性同异说,既然是为了如来性起的果地法界缘起之性相融通、事事物物当体圆融无碍之理论基础而宣说。这一方面表视他对唯识三性说的重视,但另一方面也表视对三性说的异见。如吾人所熟知,唯识三性说外复有三无性,以三无性说三性之空无所有,因而展现了唯识之空有不二的立场。然而法藏之三性同异,郄是就三性之「真中不变,依他无性,所执理无」,表示依他所起之境相与遍计所执之情有,本质上还是同于不变之真如本体,故称之为「不坏末而常本」﹔而就三性之「真如随缘,依他似有,所执情有」,则说明真如本体并非凝然不动,而是可以随缘起现,然这起现并不会对真如有所改变,故真如还是真如﹔是以三性之二义实是首尾相连由「不变、无性、理无」说明现象自身之空无同于真如,复就「随缘、似有、情有」说明真如之能起现为现象之万有而不改其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