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经典文献 >> 大乘显教经典 >>

《法华玄义》的成就(14)

分享到:

   《法华玄义》的成就,一言以蔽之,乃在于此一巨著不仅是哲学领域里的讨论,而且体现了智顗哲学落实于实践的精神。通过诠释学、方法论、认知论的途径,智顗彰显了其哲学所蕴含的教育的、救赎的以及实践的意义。其圆融哲学为人们指出了更好地认识真理和证悟真理的途径。

   ( 本文载于《闽南佛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


[1] 或称《法华文句》,隋智顗说,灌顶笔录,10卷。见《大正藏》册34,1718, 页1至页150。

[2] 或称《法华玄义》,隋智顗说,灌顶笔录。10卷。见《大正藏》册33,1716, 页681至页814。

[3] 原名《圆顿止观》,隋智顗说,灌顶笔录,10卷。见《大正藏》册46,1911,页1至页140。

[4] 《法华经》之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经中得到肯定,如《法华经·法师品》云:“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法华经》,《大正藏》册9,页31下)又如《法华经·安乐行品》曰:“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法华经》,《大正藏》册9,页39上。

[5] 《法华经·安乐行品》,《大正藏》册9,页39上。

[6] 见NG, Yu-Kwan 吴汝钧:T'ien-t'ai Buddhism and Early MËdhyamika,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3,页xi。

[7] 《法华玄义》,《大正藏》册33,页692下。

[8] 有关佛性这一概念的详细阐释,参见释恒清《大般涅槃经》的佛性论,《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一期 (1996),页31-88。

[9] 有关《法华玄义》的文本结构和内容的描述,参见沈海燕:“《妙法莲华经玄义》管窥”,《闽南佛学》,宗教文化出版社,第三辑,2004,页434-452。

[10] 有关智顗真理之境的阐述,参见沈海燕:“境妙究竟 – 从妙法莲华经玄义中看天台智顗对真理的论述”, 《觉群·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第1期,2001,页150-170。

[11] 有关智顗智慧理论的研究,参见沈海燕:“契入真理之境的智慧”,《觉群·学术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第5期,2005。

[12] 有关智顗实践之行的理论,参见沈海燕:“论天台智者的实践体系”,《觉群·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第2期,2002,页65-82。

[13] 有关智顗修行果位体系的论述,参见沈海燕:“天台智者的果位论”,《戒幢佛学》,岳麓书社,第2期,2002,页303-333。

[14] 有关智顗三轨理论的研究,参见沈海燕:“觉悟的要义――三轨成一大乘”,《佛学研究》,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北京,总第12期,2003,页109-121。

[15] “The comprehensiveness and clarity of his theory, and thus its supremacy over others,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This theory reveals Chih-i’s unique way of digesting or crystallizing the Buddhist doctrines and his view on what the perfect Buddhist doctrines should be.” 见NG, Yu-Kwan 吴汝钧:T'ien-t'ai Buddhism and Early MËdhyamika,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3,页39,

[16] 由于篇幅关系,本文只能泛泛列出这六类方法和技巧。其具体的展开,笔者还将另行撰文详述。

[17]智者将《法华经》分为迹和本两部分。前半部分为迹门,后半部分为本门。迹门指佛本生中的种种故事以及佛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大转法车仑教化众生的事迹。本门指佛久远之前就已修证成佛的事实。迹门中的释迦牟尼佛正是本门之古佛的应化身。

[18] 这六对本和迹的范畴是:(1)“本者,理本,即是实相,一究竟道。迹者,除诸法实相,其余种种皆名为迹。”(2)“理之与事皆名为本,说理说事皆名教迹也。”(3)“理事之教皆名为本,禀教修行名为迹。”(4)“行能证体, 体为本。依体起用,用为迹。”(5)“实得体用名为本,权施体用名为迹。”(6)“今日所显者为本,先来已说者为迹。”(《法华玄义》,《大正藏》卷33,页764中。)有关本、迹的讨论,参见沈海燕:“天台哲学中符号的运用”,《觉群·学术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第4期,2004。

[19] 见《法华玄义》,《大正藏》册33,页806上。

[20]智顗将教门和观门视为构成佛教的两大门类。教门指教义理论,诸如五时八教等。观门乃实践的方法,诸如一念三千、一境三谛之理的实践法。此二门犹如车之二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