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台湾佛教 >> 研究 >>

台湾佛教界学术研究、阿含学风与人间佛教走向之综合省思(下)(4)

分享到:

 
  此外,来果禅师在金山禅堂开悟后,请班首不当,发心当饭头,一人作三人事,护持禅者进禅堂参禅;并且发了四十八菩提大愿。兹将其中最感人的二十八、三十五两大愿摘录如下:
  第二十八愿:尽虚空、遍法界,若有无量极苦世界、极苦众生,我愿往彼极苦世界建立法幢,行菩萨道,令彼极苦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不尔者,弟子誓不成佛!  
  第三十五愿:尽十方一切众生,志心信乐,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植众善本,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不用莲生,不假胎生,不计时间,不须品级,乃至一念称我名者,命终之后,即以一念我国现身。现即见佛,闻佛法要,悟无生忍,住不退地;遍及十方,觐佛国土,供养诸佛,得受记后;普度众生,速成佛道。若不尔者,弟子誓不成佛! (103)
 
  以上所举的例子,实在远不及禅宗祖师大愿大行的冰山一隅,但仅此也足以证明,中国的祖师不是「急求自证自了」,不是「说大乘教,修小乘行」。他们离群索居、水边林下长养圣胎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继承释尊「吾今为欲断诸苦故,而来至此(苦行林)。苦若断时,然后当与一切众生而作伴侣」(104) 的大乘出离风范,只是不忍心眼睁睁地看着印土传来的大乘圣道薪火断绝,不愿意仅仅为了大众廉价的赞誉和欣赏,而违背他们神圣的使命,不甘心让历代祖师辛苦传承的中国大乘佛法被俗化、浅化而已。否则,南泉普愿禅师(748-834)的高足长沙景岑怎会感慨万千地说:「我若举扬宗教,法堂前须草深一丈」呢?而且,这不但是中国的禅宗祖师如此,即使传承自中国的日本禅师,也是如此。
 
  日本临济寺高僧拔队得胜(1327-1387),出家时所发的大菩提心愿,就是一个感人至深的大乘实例:  
  我今既已决心为僧,就不得为了自己而去寻求真理。即令我已得无上菩提,如未度尽众生,决不成佛。…… 我想,释迦佛已过,弥勒佛未来,在此期间,正法衰落,濒临绝灭,愿我求悟之心坚定不移,以在无佛之世拯救众生。即令我因有此执着而永处地狱,受种种苦,只要我能为众生担荷疾苦,我将奋勇(求悟)不舍本愿。而且在修禅之时,我决不为缅念生死而虚掷光阴,更不以一分钟之时间浪费于无足轻重之善举。自力未充,未能使人见道之际,我决不为人说教,以免以盲引盲,瞎人眼目。(105)
 
  拔队发了大愿,也努力参究而彻悟了本心;悟后还一直独自隐居,保任悟境到五十岁,自知有能力使人开悟见道,才开始正式开放接引前来求法的学人。这样的弘深誓愿,这样的精进行持,这样的弘法利生,我们能说拔队是「说大乘教,修小乘行」吗?
 
  综上所说,我们可以肯定,大乘佛教的确是有圣位菩萨的;而且大乘佛法的核心,不在于有漏的世间善法和闻思二慧,而在于能引导众生达成无住涅盘的大乘无漏圣道。所以,唯有大乘的无漏圣道,才是大乘佛教真正的核心所在。
 
人间佛教之省思
〔宗教俗化是世界趋势〕
 
  一九九九年,美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发行了一本颇得好评的学术论著《印度的佛教圣者——佛教的价值观与取向之研究》。在该书的序文中,作者 Reginald A. Ray 有感而发地说: 
  在西方,或许我应该说,在整个价值观愈来愈低落的现代世界中,就各种宗教的现况而言,我们正以一种相当庸俗的人性观念生活着。我们似乎已不再相信人性是可能完美的,或者真正的圣者是可能存在的。这样的观念,显然会深深影响到人们对于灵修生活的想法和实行的方式。依我所见,目前所流行的有关佛教的种种解释,就像我们将在本书中所看到的,倾向于把圣者贬为传统佛教中的次要角色。说得细致一点 ,这种现象同样代表着现代人性价值观的低落。  
  基本上,佛教可以被看成是一套伦理体系、一类精致的哲学、一门实用的心理学、一种处理精神危机的技术、一股文化传统或文明的力量;不过,却很少被认为是一个以推崇和培育真正圣者为主的传统。然而,依我个人的看法,这才是佛教最终的本质所在。只要这个事实没有被认清,那么这种特殊的佛教天才就会被忽略。而能够对我们这种愈来愈重科技、重功利、好奢靡的人性观念提供有益对治的,正是这种天才。(106)
 
  可见,宗教世俗化的现象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近十年来,台湾的佛教界也同样盛行着以俗世为主的「人间佛教」。既然边地的欧美学者都已经开始对此现象有所警觉,台湾教界是否也该好好反省反省呢!以下即是笔者对台湾「人间佛教」的省思。 

俗化的近代台湾佛教——人间佛教之省思〕
*人间佛教落人本狭隘

 
  「我们是人!需要的是人的佛教。应以此抉择佛教……」(107) 这是人间佛教的基本立场。

  我们是人,当然需要人的佛教。但是若想解脱,想成佛,就不能只要人的佛教。我们还需要超越人天,超越三界,甚至超越二乘涅盘的佛教。太虚大师「人成即佛成」的说法,(108) 乍听之下非常响亮,其实是似是而非的。例如孔子下学人事而上达了天理,天理的境界究竟如何,夫子「罕言」。但就《论语》本身的内容来看,孔子不但没有成佛,而且连解脱都谈不上。阿罗汉虽然超越了人天,达成了解脱,但仍未成佛。所以,成人只是成佛的基础或必要条件而已。
 
  「人间佛教」的倡导者,经常引用《中论‧观四谛品》:「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109),和《坛经》:「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110) 的说法来成立他们的主张。但这显然是一种曲解;因为世间和俗谛的说法并不单指人间而已。世间的范畴是三界,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一切有为法。《杂阿含经》中,佛告三弥离提:  
  眼、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是名世间。(111)
 
  所以,佛法所要觉悟的对象是极为广义的,它包含了三界的一切有为法,不单指人或人间而已。人的佛教,充其量只能作为以人为本位的佛教的起点或基础而已。因此,对于大乘的成佛之道来说,单单只讲求人的佛教显然是不够的。
 
  其次,站在大乘佛法的立场,「佛法」是宇宙性的,所谓「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112) 它为宇宙全体的每一个生命层次而存在。释尊出现人间,佛法在人间弘传,但却不是人间的专利。我们不能硬「将佛法割离余有情界,孤取人间为本」;以人间为本位的佛教,仍然必须妥善建立在「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业果相续的世间」基层上。(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