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台湾佛教 >> 研究 >>

台湾佛教界学术研究、阿含学风与人间佛教走向之综合省思(下)(9)

分享到:

 
(本文作者曾任中华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重要译著有:《宗义宝鬘》、《现观庄严论初探》、《入菩萨行导论、译注、衍义、集要》、《菩提道灯抉微》。本文已经增订,收录于释如石所著《现代大乘起信论》一书中,由南林出版社于十月出版,欲请书者,请函南投县国姓乡北港村长北路84-2号「南林精舍」索取。)
 
【注释】

(65)《阿含要略》「自序」,页 3。
(66) 前引书,「出版感言」,插页 2。
(67)《史念原始佛法》,页 73、78、79、140。
(68)《佛陀的启示》,页 19、20。
(69)《卍续藏》卷一二○,页 55 上。
(70)《史念原始佛教》,页 150。
(71) 帕奥《如实知见》,页 134-136。根据《俱舍论》的说法:声闻种姓的有情,在加行道的暖、顶二位,还可转向佛乘。若得忍位善根,则必断绝众多利他之事,再也不能趋向他乘(《大正藏》卷二九,页 120 下)。可见上座部论典中的「行舍智」,大概相当于《俱舍论》的暖、顶二位。但有部的《大毘婆沙论》和《顺正理论》则认为:最后生菩萨是从资粮位直趋菩提的。如论云:「从(资粮位的)不净观乃至无生智」、「(加行位的)暖等善根皆不可转」(《大正藏》,卷二七,页 33 上;卷二九,页 682 下)。
(72)《俱舍论》云:「言一坐者,从暖善根直至菩提不起于坐。」(《大正藏》卷二九,页 120 下——121 上)。
(73)《宗义宝鬘》,页 99-100。
(74)《虚云和尚年谱》,页 25。
(75)《虚云来果禅师禅七开示录》,页155。
(76)《虚云和尚年谱》,页 26。
(77) 铃木大拙《禅与生活》,页 112、113。另见《大正藏》卷四八,页 1101 上。
(78)《大正藏》卷四八,页 1101 上。
(79) 孤峰智璨《中印禅宗史》所引,页 168。另见曾普信篇著《中国禅祖师传》,页 153。不过,其中所说的「有心」与「心识微细流注」稍有差别。
(80) 在宗密〈答山南温造尚书问〉中,「微细流注」完全息灭时,已相当于佛的境界。当然,禅宗所谓的佛,并不等同于无上正等正觉的佛。参见《大正藏》卷五一,页 307 下——308 上;沩山所说的「现业流识」,见《沩山语录》(《大正藏》卷四七,页 577 下)。若依中观应成派的宗义,八地菩萨才断尽烦恼障(《宗义宝鬘》,页 105)。
(81)《大正藏》卷十,页 197 上。
(82)《入中论》卷六,页 1。
(83)《大正藏》卷五一,页 267 下。
(84)《大正藏》卷四八,页 1100 下。
(85)《大正藏》卷四八,页 1102 下。
(86)《大正藏》卷四七,页 575 上。
(87)《卍续藏》卷一三八,页 138、193 下。
(88)《游心法海六十年》,页 53。
(89)《静止的流水》,页167-168(1994)。
(90)《菩提树的心木》,页 84、85、87、93。
(91) 前引书,页 87。
(92) 前引书,页 84。
(93) 夏莲居《净语》「黄念祖序」,页 5。
(94) 维琪.麦肯基《雪洞》,页 46(叶文可译,跃升文化,2001)。
(95)《冈波巴大师全集选译》,页 40、41、45(法尔,1985)。
(96) 阿逸多法自在《俱生契合深导了义海》,页 231(密乘,1981)。
(97)《游心法海六十年》,页30、31。
(98)《虚云和尚年谱》,页 305。
(99)《禅门日诵》,页 176(慧观禅寺,1987)。
(100)《雪洞》,页 231-232。
(101)《大正藏》卷四七,页 577 上。
(102) 《虚云和尚年谱》,页 413-426。
(103)《来果禅师禅七开示录》,页 365-372。
(104)《大正藏》卷三,页 603 中。
(105)《禅门三柱》所引,页272-278、308(慧炬,1990)。
(106) R. A. Ray, Buddhist Saint in India: A Study in Buddhist Values and Orientations. New York: Oxford, 1999, p.viii.
(107)《佛在人间》,页 28(1992)。
(108)《佛在人间》,页 21 引文:大师曾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太虚〈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
(109)《大正藏》卷三十,页 33 上。
(110)《大正藏》卷四八,页 351 下。
(111)《大正藏》卷二,页 56 上——中。
(112)《杂阿含经》,《大正藏》卷二,页 84 中。
(113) 这句话是太虚在〈再议《印度之佛教》〉一文中对印顺「落人本狭隘」的批判(《海潮音》,卷二六,期10)。「将佛法割离余有情界,孤取人间为本」的「人间佛教」的发扬者——证严法师,她的「慈济精神」是可佩的。在台湾,她所倡导的社会关怀的菩萨行也是没人比得上的。可是当她公开宣说:「其实离开人间就无佛法可闻可修。无始以来,一切的佛菩萨都是在人间成就道业。」(《慈济叮咛语》(二),页 33,1987)我们便可明显看出,她在佛法的这个观念上是多么严重地误解或被误导,而整个广大的「慈济法侣」也将因此而继续被误导。
(114) 印顺《佛法概论》,页 195。
(115)《大正藏》,卷十四,页 418 下。
(116)《宗义宝鬘》,页 85。上述这两部经典,, , 无论依唯识或中观宗义,都属于不了义经。关于了义与不了义之分辨,参见宗喀巴《入中论善显密意疏》,页 2, 91-297。详见《辨了义不了义善说藏论》(《佛教大藏经》,卷四八,页107-108、121-128)。
(117)《大正藏》,卷十四,页 418下——419 下。
(118)《大正藏》,卷十四,页 418 下。
(119)《大正藏》,卷二五,页 533 中。
(120)《大正藏》,卷二五,页 349 中。
(121)《大正藏》,卷十五,页 638 下——639 中。
(122)《大正藏》,卷三一,页 652 上。
(123) 达氏《印度佛教史》页163-167。
(124) 昭慧《人间佛教试炼场》,页 18。
(125)《大正藏》,卷三一,页 682 中。
(126) 印顺《说一切有部论书与论师之研究》,页 640-641。
(127)《如实知见》,页 134-135。
(128)《佛法概论》,页 250。
(129) 江灿腾《现代中国佛教思想论集》(一),页 153(新文丰,1990)。
(130)《佛学研究中心学报》期 5,页 275-312(台大佛研中心,2000)。
(131) 李元松《禅的修行与禅的生活》,页 278-279;温金柯《生命方向之省思——检视台湾佛教》,页 12、16、17。
(132)《第四届两岸僧伽教育交流特刊》,页44-45(台中:佛藏,2001)。同样的看法也见于顿成法师〈他山之石以攻错〉一文,页 42。
(133)《人间佛教禅法及其当代实践》「江灿腾序」,页 10。
(134) 前引书,「自序」,页 12。
(135)《人天眼目》卷四:「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卍续藏》,卷一一三,页 878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