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密教述要(12)
时间:2007-10-18 07:26来源:互联网作者:吴信如 点击:
(8)它是染净法之所依,有离染与还灭的两面,在生死流转中,它是一切杂染的根本,在悟证而入涅?时,又是还灭功能之所依。
(9)它在有情一期生命活动中,是“去后来先作主公的”。它是宇宙真正的“造物主”,也是人类自我真正的“主人翁”。
(10)它在凡圣各个不同位别上表现不同的果位和作用。凡位要依靠它,圣位也要依靠它。
阿赖耶识理论,从生命的整体出发,提供了人体科学与生命科学许多根本性观点,如何发展运用现代科学来充实它,证明它,这就是现代科学的使命了。
(四)密宗的观想
从广义说,观想只是禅定的一个方面,因为禅定有观的一面,还有止的一面,有慧的一面,还有定的一面。密宗的禅定是秘密禅的禅定,尽管它和如来禅、祖师禅的禅定有所不同,但也有共同的地方。如止、观、定、慧的内容不同,但都有止观定慧却是一样的。尽管如来禅、祖师禅、秘密禅的三摩地内境不同,但都有三摩地是一样的。所以要了解密宗观想,还得一般了解禅定的界说与内涵。
禅定一词,名相繁杂,义涵多层。以对境不同,内景相异,名实交错,界说不一。华言禅定,来自梵语禅那,简称禅,或音驮南,持阿那。义译叫做思维修,新译叫做静虑,又译为定、弃恶、功德丛林。译为思维修者,是因为思维所对之境而研习的意思,一心思维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维修。译为静虑者,是因为心体寂静,能审虑之义。静虑是就当体而名之,这禅那之体为寂静而同时具有审虑之用,所以叫做静虑,即在定静中观察思考。静说的是等引,虑说的是遍现,静就是定,虑就是慧,定慧均等之妙体叫做禅那。禅那虽可名定,而定中有观有慧,方为禅那之特义,所以禅那也叫做禅观。
禅那在梵语中又名三昧,或三摩地。华语义译就是等持或等念。定慧平等,故名等,心住一境,故名持,平等保持,住缘一境故名等持。诸佛菩萨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彼等,故曰等念,这是利他业而解释的。还译为定、正定、正受、调直定,心一境性、正心行处、息虑凝心,现法乐住等等名称。心住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有的说一心考物为禅,一境静念为定,故定的名称含义很宽广,一切的息虑凝心都可以叫做定。禅的名称比较狭,因为禅是定中之一分,禅那的思维审虑,自有定止寂静之义,所以得名为定,而三昧没有思维审虑之义,所以得名为禅也。现在总别合称而谓之禅定。又因三昧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所以叫做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所以叫做息虑凝心。现定中法乐,所以叫现法乐住,实际上就是正受的异名。
禅那在梵语又名三摩四多,意译为等引,是说禅定能引生诸种功德。“等持通定散,等引唯定心。”定散是指定心、散心二心。定心是说心常住于一境的心,散心是说攀缘六尘外境而散乱的心。定心为圣贤之修成,散心为凡夫之自性。定心又有有漏、无漏之分。散心有善、恶、无记三者之别。以此二者统一切之心。所以叫做定散。等持可通定散二心,而等引则唯在定中才有,即定心才能引生功德,如激发特异功能,出现神通等等,散心就不可能。
禅那行相,也有很多名称,如入定初门之息道,梵名安那般那,简称安般。义为持出入息。安那为入息,般那为出息。欲入定时叫做三摩钵底,意为等至。正在定中名三摩半那。定中的止分叫做奢摩他,意为止息、寂静、远离、能灭、能调、能清。定中的观分叫做毗婆舍那,意为观见、正见、遍见、次第见、别相见,种种观察。密宗的观想,实质也就是秘密禅定中的观分。定中止观平等的舍分,叫做优毕舍,意为舍离、平等、不诤、不观、不行。凡此都是禅定的一部,中文总名,便是禅定。
综合上述表明如下:?禅?那?|?|?三?昧?|?|?三?摩?地?入定初门息道安那(入息)?般那(出息)持出入息,安那般那?入定——————等至—————三摩体底?正定——————等持—————三摩地?定定——————等引—————三摩四多?正在定中———————————三摩半那?定中止分————止息—————奢摩他?定中观分————正见—————毗婆舍那?定中舍分(止观平等)——平等——优毕舍上面只是就显教禅定一般而言。至于密教的三摩地,便是直接运用“转识成智”的原理,引发“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的潜在的无比功能,转变世俗的习染而更换为超然物外的境界,初由“意识”的一念专注而作“观想”开始,再渐渐地转变固有习气,在禅定中薰习无漏种子,构成自我超越现实的精神世界。密宗的修法,包括东密和藏密,其入三摩地的原理,大体都是这样。
东密金胎两部大法。胎藏界依《大日经》为主,《大日经》又以《入真言门住心品第一》概括全经,《住心品》讲了“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这三句根本义,这三句根本义配于五转心,又总括为经中“如实知自心”一句话。“如实知自心”就是阿字本不生的根本观想。胎藏界一切修法都起于这个意密观想。金刚界依《金刚顶经》为主,其《金刚顶宗发菩提心论》为“秘藏之精要,两部之肝心”。《论》中讲了“菩提心之行相,三门分别:‘一者行愿,二者胜义,三者三摩地’”。特别讲了“惟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说三摩地法,于诸教中,阙而不书”。《论》中具体说了三摩地,即一是出普贤大菩提心说月轮观,二是详十六大菩萨义说阿字观,三是开示三密说五相成身观。
密教修法所入的定,虽常因本尊不同而有种种不同的名称,但也可摄万殊于一本,譬如金刚界一千四百六十一尊,胎藏界四百十四尊,各各有内证三摩地,而一切诸尊,都只是大日如来的支分(等流)身,便都为大日如来内证三摩地所摄,因此可以说,密教所入的定,只是大日如来的内证三摩地。它的意密观想,也就是大日如来的正见正观,而且一切诸尊,虽有菩萨明王之不同,但既然是大日如来的支分身,便都是如来所显的本体,而大日如来即为一切如来的总体。因此又可以说,密教所入的定,直是如来的最上定。显教只求入因地的定、而密教却迳入果地的定,这在定的境界上是很不相同的。
若进而问密教意密的观法,一言以蔽之,就是在“生佛一致”、“生佛平等”上用力。凡分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