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5)
时间:2008-09-08 12:21来源: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二卷作者:张春波 点击:
(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既然佛教学说的中心是关于成佛的理论,那么它就必须首先解决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什么人可以成佛?第二,为什么可以成佛?这两个问题在佛教理论里叫“佛性论”。慧能是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呢?
首先,关于什么人可以成佛的问题。
慧能认为,人人皆可成佛。这一思想在他初跟弘忍见面时,就明确地表白出来:
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敦煌本坛经》)
这就是说,在成佛这一点上,大家并无区别,什么人都可以成佛。为了生动地说明这一点,慧能还打了一个譬喻:
譬如其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润。……众生般若之智,亦复如是。(《敦煌本坛经》)
这是说,人人皆可成佛就象众生都可以蒙受雨水一样地机遇均等。
其次,为什么人人皆可成佛?
前个问题解决了以后,紧接着就该解决这个问题。既然许诺大家都可以成佛,总要讲点道理出来吧。关于这个问题,慧能说:“世人性净,犹如清天。”(《敦煌本坛经》)神会说:“一切众生本来涅槃,无漏智性,本自具足。”(《神会语录》卷一)这都是说,一切众生本来都具有佛性。(注:佛性的“性”原为“界”,不是“性质”而是“因”的意思。所谓有佛性,就是有成佛的可能性或原因。参见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110-120页。慧能、神会说的佛性,除这个意思外也有性质的意思。)既然都具有佛性,当然谁都具有成佛的可能性。慧能、神会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也仅达到这一步,他们并未讲出更多的道理,就是说,他们并未回答为什么人人都具有佛性。在东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很多高僧争论佛性的问题,内容有二:1,是否人人都有佛性?2,佛性是“本有”还是“始有”?但并无人回答为什么人人都具有佛性的问题。事实上,这是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不仅慧能、神会,所有的佛教理论家也未对这个问题做出解释,他们只不过把“人人皆有佛性”当做崇奉的信条和立论的根据,把需要证明的结论,当成了推理的前提。
(二)无念为宗
既然人人都具有佛性,为什么人人不能随时成佛呢?慧能解释说:
世人性净,犹如清天,惠(慧)如日,智如月,知(智)惠(慧)常明。于外著境,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敦煌本坛经》)
“世人性净”就是人人都具有清净的佛性。但由于有妄念浮云的遮盖,清净的佛性便显现不出来,这就好象清澈的天空,皎洁明亮的日月被浮云遮盖一样。因此,人人皆有佛性仅仅是具备了成佛的可能性。要想使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还要下一番功夫,也就是需要把妄念浮云吹散。
那么,怎样才能把妄念浮云吹散,使清净的佛性显现出来呢?慧能认为这并不难,只要“无念”就可以了。慧能和神会非常重视“无念”,他们把“无念”说成是本宗最高的宗旨:
我此法门,从上已(以)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敦煌本坛经》)
见无念者,中道第一义谛。(《神会语录》卷一)
什么叫“无念”?
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敦煌本坛经》)
“无念”就是不著一切法,也就是不于外著境。当人们接触外境时,心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尝到美味不觉得爽口,看到美色不感到悦目。达到这种境界就是不于外著境,也就是“无念”了。“无念”并不是如同木石一样地无任何感知,而是“无妄念”,也就是主观上完全不受外界的影响。关于这一点,神会解释说:
“明镜高台能照,万象悉现其中”,古德相传,共称为妙。今此门中未许此为妙。何以故?明镜能照万象,万象不见(现)其中,此将为妙。何以故?如来以无分别智能分别一切,岂将有分别心即分别一切?(《神会语录》卷一)
这是神会以佛教高僧常用的譬喻(明镜),对“无念”的涵义所做的高度概括的说明。意思是:人们都具有明彻的认识能力,犹如明镜能照万象。明镜虽然能照,但万象并不显现于明镜之中。所谓不显现于明镜之中,就是“照而不有”,也即是“无分别”。譬如,如来(佛)具有“无分别智”,这种“无分别智”完全可以认识万象的最高本质(“能分别一切”),然而如来并不去分别,也就是不以此为此,以彼为彼。甚至身入火海也不觉得热,体入冰窟也不以为寒。这就是“无念”。神会生怕人们对“无念”理解不透彻,还举了生动浅显的例子来说明:
决心证者,临三军际,白刃相向下,风刀解身,日见无念,坚如金刚,毫微不动。纵见恒沙佛来,亦无一念喜心,纵见恒沙众生一时俱灭,亦不起一念悲心。此是大丈夫,得空平等心。(《神会语录》卷一)
可见,“无念”就是主观精神的扩张,用它消除一切外界对主体的影响。做到这一步,也就达到佛的境界,得到最后解脱,所谓“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敦煌本坛经》)。
以上就是慧能、神会对“无念”的解说。那么,这种“无念”的社会意义究竟是什么呢?王维的《能禅师碑铭》为我们透露了这个问题的实质。该文说:慧能登法座,
大兴法雨,普洒客尘,乃教人以忍。曰:忍者无生方得,无我始成,于初发心,以为教首。
这就是说,“忍”是最主要的(“以为教首”)。什么叫“忍”?它的涵义相当广泛,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就是忍耐。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是“忍”的起码要求。做到“忍”也就做到“无念”。所以,“无念”的真正社会意义也就是要劳动人民忍受现实社会的一切剥削和压迫。只要有任何反抗或反抗的念头,都不算“无念”,从而也就得不到解脱。
(三)顿悟成佛
那么,佛的境界是需要长期修行才可以达到呢,还是一下子觉悟就可以达到?这就是所谓渐悟和顿悟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慧能一派(南宗)和神秀一派(北宗)争论的焦点。正如宗密所说:
顿渐门下,相见如仇雠,南北宗中,相敌如楚汉。(《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