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人物 >> 高僧 >>

慧能(7)

分享到:

   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
   万法本因人兴。
   于自性(自心——引者)中,万法皆见(现——引者)。
   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
   性(心——引者)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自心——引者)。(以上引文均见《敦煌本坛经》)
   上述说法是把世界万有通通说成心的显现。应当说,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佛教其他宗派和禅宗内部有不少人都是这种看法。慧能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特点是,他以上述主观唯心主义为基础,用“心性本觉”为指导思想来解决成佛问题。
   关于心性,中国佛教跟印度佛教的说法是不一样的。印度佛教认为“心性本净”。中国佛教徒自称释门弟子,当然也不能不承认“心性本净”,如慧能就说“佛性(佛教所惯称的佛性实际上就是心性——引者)常清净”。然而中国佛教既然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展起来的,就不能不与中国固有思想相结合,从而具有中国的特点。中国佛教区别于印度佛教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中国佛教徒用“心性本觉”解释“心性本净”,实际上是用“心性本觉”代替“心性本净”。“心性本觉”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伪造的《大乘起信论》首先提出来的。慧能(包括神会)接受了这种理论,所以他们也讲“心性本觉”。慧能说:
   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
   自色身中……自有本觉性。
   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智惠(慧)光明。(引文均见《敦煌本坛经》)
   神会说:
   一切众生,本来涅槃,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智惠(慧)即佛性(心性——引者)。
   本空寂体上,自有般若智能知。(引文均见《神会语录》卷一)
   印度佛教认为,“心性本净”,“客尘所染”,要想成佛就得去掉客尘,恢复本净的心。“净”就是清净,如同白纸一张。本净的心怎么能自己去掉客尘呢?这是很不容易的事。这样,成佛就相当困难。所以印度佛教各派都把成佛说得很难,都主张长期修行。“本觉”就是本来觉悟,如日月常明。慧能、神会把“本觉”运用到成佛的理论上,使他们的成佛理论别开生面。在他们看来:
   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由无始迷之,故妄执身心为我,起贪瞋等念,若得善友开示,顿悟空寂之知。知且无念无形,谁为我相人相,觉诸相空,心自无念。(《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二)
   这是说人们自身就有“灵知不昧”的本觉心。心性既然本觉,成佛就很容易了,一经“善友开示”,便能立即悟到“空寂之知”,即悟到“心”本清净。世界是心的显现。“心”本来就“无念无形”,由它产生的世界万有也应该是空的。认识到这一点(“觉诸相空”),“心自无念”(自然而然地便做到“无念”)。这样,既不用坐禅,也不用布施,只要认识到自己的“灵知不昧”的心性,就可以达到佛的境界。
   慧能、神会所谓的“本觉”的心性,根本不被外界所影响、所决定,完全是自心本有的。他们赋予“心”神秘、万能的性质,从而完全歪曲了心的本质,颠倒了“心”和“物”的关系。这是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而这种哲学也正是慧能、神会佛教神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慧能的哲学思想里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那就是他在临死前的三段话。我们先把这三段话抄录于次:
   第一段:
   大师言:汝等十弟子近前。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汝各为一方头,吾教汝说法不失本宗。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于性相。若有人问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敦煌本坛经》)
   第二段(这一段只列举了三十六对法,文繁,故义引):
   天地、日月、暗明、阴阳、水火、有为无为、有色无色、有相无相、有漏无漏、色空、动静、清浊、凡圣、僧俗、老少、大小、长短、高下、邪正、痴惠(慧)、愚智、乱定、戒非、直曲、实虚、崄平、烦恼菩提、慈害、喜瞋、舍悭、进退、生灭、常无常、法身色身、化身报身、体用、性相、有情无情。(已超过三十六对,其中有重复)(《敦煌本坛经》)
   第三段:
   此三十六对法,解用通一切经。出入即离两边。如何自性起用三十六对?共人言语,出外于相离相,入内于空离空。著空即惟长无明,著相即惟长邪见。…暗不自暗,以明故暗,暗不自暗,以明变(显)暗,以暗现明,来去相因,三十六对,亦复如是。(《敦煌本坛经》)
   上引三段话以三十六对法为中心。这三十六对法以及如何对待这三十六对法,是慧能对他十大弟子的临终遗嘱,足见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话说得简略,其中还可能有脱文,意义并不太明了。慧能以后的神会以及整个慧能一派的高僧,对这三十六对法几乎全然不理睬。这样,后世对于慧能为什么要在临死前特意提出这三十六对法并加以反复讲解的问题,也就不大理解了。如日本学者关口真大说:“很遗憾,就是在今天,对《六祖坛经》中这一段话的意义也不能弄明确,以至把这段话的意义连贯起来也很困难了。”(见〔日〕关口真大著《禅宗思想史》第131页)另一位日本学者铃木贞太郎在校订这段文字时,注曰:“此一段误脱不少,难订正。”(见铃木校订本《敦煌本坛经》)这些说法都说明这三段话的意义不太好理解。我们认为,慧能的这三段话,文字可能有残缺,但其意义是明了的,还是可以读通的。
   慧能特意讲这三十六对法的目的,是要他的十大弟子以这三十六对法的相互关系为指导思想,教授弟子,开悟世人。慧能认为,世人之所以不能做到“无念”,就是因为他们对外界的看法总是以此为此、以彼为彼地执著。如果本着三十六对法的相互关系的原则开导他们,就可以消除他们的执著。如某人说:“此是暗”,你就用“明”与之相对,指出“暗”自身并不存在,只是因为有“明”才有“暗”(“暗不自暗,以明故暗”)。如果某人又说:“彼是明”,你就用“暗”与之相对,指出“明”自身并不存在,只是因为有“暗”才有“明”(“以暗显明”)。这就叫“出语尽双,皆取对法”。经过以“明”否定“暗”,再以“暗”否定“明”,最后便能得出结论:明暗都不存在(“究竟二法尽除”)。慧能说,讲明暗,只不过是举个例子而已,其他三十五对法如天地、日月、阴阳等等,也都如此。这样,整个世界便都被否定了。世人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不会以此为此、以彼为彼地执取外界,从而就能做到“无念”。这就是慧能死前特意讲授三十六对法的用意。
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