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主要是就所谓「天台三大部」的《法华玄义》、《法
华文句》与《摩诃止观》以探讨天台大师智顗的心灵哲学。按
智顗先就「无明一念心」一概念以说心的幻妄性,以交代生死
流转世界的生成。这是心的负面作用。心也有正面的作用,这
便是认识事物,以至契会真理,故心是觉悟、成道、得解脱的
根本。故心具有无明与法性两个面相,这两个面相都源自同一
的心体。在与诸法的关系方面,智顗的说法是心具诸法,妄心
固然具足诸法,净心亦具足诸法。在这点上,智顗较着重前者
,有所谓「一念三千」的说法。其意是,一念心总与多种境地
的其中一种同时生起,也同时沈降。故一念心与三千种境界同
起同寂。起是作用,寂是不作用。这作用是就心说的︰在作用
中,心与诸法同时生起;在不作用中,心与诸法同时寂灭。关
于这点,智顗称为「不可思议境」。这种说法,使心能保住诸
法或存在,对存在有正面的肯定,不会走虚无主义的路线,使
存在下墬以至泯灭。在实践方面,智顗则提出一心三观的观法
。这包括以心为被观与以心来观法两种。前一种是就空、假、
中三面来观取一念妄心;后一种则以净心为能观,观照对象的
空、假、中三方面的面相。若观法有次第,即先观空,再观假
,最后观中的,是次第观,此是别教的观法。若同时观取空、
假、中三相,「即空即假即中」地观,则是圆顿的观法,这是
圆教的观法。智顗自己所提倡的观法,是圆教的观法。
本文曾于1995年12月16日「天台宗的历史与思想学术研讨会」
口头发表
关键词︰1.无明一念心 2.无明即法性 3.法性即无明
4.一念三千 5.不可思议境 6.一心三观
.
页312
如所周知,天台宗智者大师或智顗的学术思想分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以弘扬《大智度论》为主;第二个时期则以弘扬
《法华经》、《涅盘经》与《维摩经》为主。作为他的主要着
作的天台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
止观》----便是成立于第二时期的前一阶段。这三部巨着虽然
是环绕着《法华经》而阐扬开来,但它们讨论的题材,实在非
常广泛。其中一个重要的题材,便是心的问题。在这三大部中
,我们大抵可以看到智顗自己的心灵哲学的相当完整的轮廓。
当然他的心灵哲学,亦相当完整地展示于他的其它著作中,例
如对《维摩经》的注疏。本文主要是就他的天台三大部来看他
的心灵哲学。
关于智顗心学的研究,在量方面言,日本学者作了不少,
包括玉城康四郎的巨著《心把捉展开》。但令人满意的并不
多见,也不能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这里的研究,主要是
透过分析的方法,让智顗自己的说法反映他的心的观念,展示
他在心方面的实践观点。
智顗对心灵的看法,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他实要由多方面
的面相,以显示心的不同的性格与功能,和在不同层次中的修
行境界。以下我们先从负面来说,看他的心的幻化性格与造业
问题。
一、心的幻化性格与造业问题
智顗首先就样貌来说心,视心为一种「幻」或虚幻、幻化
不实在的东西。他说︰
心如幻焰,但有名字,名之为心。适言其有,不见色
质;适言其无,复起虑想。不可以有无思度故,故名
心为妙。1
即是说,心是惟恍惟惚,不可把捉的东西,我们不能以「有」
、「无」来说它。它不是实物,故不是有,它亦非虚无,故不
是无。智顗把心说为「妙」。但这妙是妙幻之意,不是正面的
意思,只传达一种不可捉摸、变幻无定的讯息。
对于这种幻化的心,自然不能不涉及它的生起问题。它是
如何生起的呢?它的源头在哪里呢?对于这个问题,智顗提出
多种说法︰
心由缘起,生灭迅速,不见住处、相貌,但有名字,
名字亦空。2
─────────
1 《法华玄义》卷1上,《大正藏》册33,页685下。以下简
称《玄义》。
2 《玄义》卷4上,《大正藏》册33,页719中。
.
页313
夫心不孤生,必托缘起。意根是因,法尘是缘,所起
之心,是所生法。此根尘能所,三相迁动。窃起窃谢
,新新生灭,念念不住。睒烁如电耀,遄疾若奔流
。3
无明祇是一念痴心。心无形质,但有名字。内外中间
,求字不得。是字不住,亦不不住。犹如幻化,虚诳
眼目。无明体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缘和合而生。4
就缘起性空这一根本立场来说,心作为一种法或存在,自然亦
是缘起的。但它却不像其它的缘起法具有稳定性,如智顗所说
,它是「新新生灭,念念不住」,是「睒如电耀,遄疾若
奔流」,是旋生旋灭,飘忽无定的。它又常与「无明」一词连
在一起说,而成「无明一念心」,这无明正表示心的形貌、源
头难以追寻,如幻如化,缺乏正常的理路(明)之意。
对于无明心的这种幻化性格,智顗又以四句追求,而归于
不可得。他说︰
无明之心,不自,不他,不共,不无因。四句皆不可
思议。……四句求无明,不可得。5
这意思是,对于无明心的来源,我们不能说它是由自己生起的
,不能说它是由自己之外的他者生起的,也不能说它是由自己
与他者的结合而生起的,也不能说它是不需要原因而生起的。
这样以四句来推求,都得不到一个明确的答案。6 但无明心
又宛然地存在着,虽不是实有,却也不是一无所有,这便是它
的如幻如化的性格。
依智顗,这种幻化的心,有生起生死流转的世界的种种法
或存在的功能,这便是所谓造业。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这里所谓的法、存在、或业,由于是在生死流转边说的,因而
在性格上有偏于染污一面的倾向。关于这点,我们先看智顗的
两段说话︰
─────────
3 《摩诃止观》1下,《大正藏》册46,页8上。《摩诃止观
》以下简称作《止观》。
4 《玄义》卷3上,《大正藏》册33,页711上。
5 《玄义》卷2下,《大正藏》册33,页699下。
6 这种以四句来推求,而归于不可得,在思想方法上,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