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哲学 >>

欧美学界中观哲学诠释史略

分享到:
           页281
 
     一、前言
 
      欧美学界关于中观哲学的诠释自始即众说纷芸,迄今仍
     然争讼不休,未有定解。连一向对语言文献学方法充满信心
     的学者,也不敢轻易对龙树思想擅自论断。 (注 1) 但是,
     诠释冲突之处往往即是问题的核心所在,这也是为什么最近
     北美学界兴起一波重估中观哲学诠释之热潮的缘故。
      先是杭廷顿 (C.W.  Huntington) 在其初期中观学与月
     称《入中论》的研究中将西方中观学的诠释概分为三阶段:
     虚无主义的诠释,绝对主义的诠释,与语言分析的诠释,并
     以后期维根斯坦与新实用主义为自身立说的根据。
     (Huntington, 1989:25-32) 接着塔克 (Andrew  P.  Tuck)
     于 1990 年出版《比较哲学与学术底哲学:论西方学界对龙
     树的解释》,检讨自 Eugene Burnouf 以降西方学界对龙树
     哲学的各种「格义」   (isogesis)  ;   不同于「疏释」
     (exegesis),塔克指出,「格义」是「一种对文本的『读入
     』 (reading into) 」,透露出诠释者的立场往往多于对于
     文本的客观意旨的解读。(Tuck, 1990: 9-10) 塔克
     ──────
     (注1)提勒曼 (Tom J. F. Tillemans) 在一篇为语言文献学
       辩护的文章中承认, 龙树「确是个例外,在他身上我
       们似乎可以找到任何我们所要找的东西」,我们对龙
       树的诠释多半反应出吾人的成见而已   (Tillemans,
       1995:272-273)。
 
              页282
 
     也同样将西方对中观学的格义分为三阶段:观念论式的格义
     、分析哲学式的格义、后分析或后期维根斯坦式的格义。
      塔克对「洋格义」的研究引起不少后续的反应,其中之
     一是海耶 (Richard P. Hayes)。 海耶在一篇 1994 年出版
     的长文中也将现代中观学的诠释区分为三类:绝对主义,逻
     辑实证论,解构论。不过,不同于塔克所采取的描述性立场
     (塔克仅以西方对龙树中观学的诠释为材料,重点在于说明
     跨文化或跨哲学传统之间的格义现象 ),海耶该文的论旨在
     于指出,龙树中观学广受西方学界的重视其实仅反映出现代
     西方哲学某些反形上学、反逻辑的思潮而已,吾人若仔细考
     察便会发现龙树在论证上犯了许多错误,这些错误使得龙树
     对后来的印度哲学和佛教哲学影响十分有限,例如被龙树严
     厉批判的部派阿毘达磨、佛教逻辑与正理学派仍于四、五世
     纪之后大行其道。(Hayes, 1994)
      无独有偶地, 托马斯‧伍德  (Thomas  E.  Wood) 于
     1994  年出版《关于龙树的论争─印度观点的哲学考察》,
     将现代的龙树中观学诠释分为二类,虚无主义诠释与非虚无
     主义诠释。他企图翻案,回到弥曼沙、吠檀多、正理派、耆
     那教、以及佛教唯识学派的一致主张,认为龙树中观学乃是
     否认生死与涅盘之真实性的澈底虚无主义。而现代西方的诠
     释,从 St.Schayer 与 Th.Stcherbatsky(1866-1942) 开始
     ,特别是 T. R. Murti 的《佛教中观哲学》 (1955),非虚
     无主义的诠释成为主流, 完全取代了早期 E. Burnouf、H.
     Jacobi、M.Walleser、 I. Wach、 A. B. Keith、L. de 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