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哲学 >>

欧美学界中观哲学诠释史略(12)

分享到:

     「实化」 (reification) 活动, 一切贪、嗔、痴随之而生
     ;「语言的非指涉性使用」则是「了义」说,如「四句否定
     」,不能指涉有、无、有无俱、或非有非无,因此也就不会
     发生世俗谛的「实化」活动。 (Huntington, 1989: 38-39)
      杭氏借用「不可共量性」概念来诠解中观的二谛论,重
     点在于释出批判解放的力量。与世俗谛不可共量的胜义谛是
     用来「撞击」、「悬置」旧有的认知系统,此旧有系统 (「
     世俗谛」  ) 在理性主义的言说方式中隐藏了必须对治的病
     态 (pathology):
 
       知识论与存有论问题的批判讨论无法使吾人从这种思
       考言说方
 
 
              页297
 
 
       式的死胡同中解放出来。还有,虽然有些概念可能大
       有实用价值,概念却无法避免旧有信念的不良影响,
       不论这些概念是如何纯粹或精致。一种真理与实在底
       不可共量的形式只能透过对比,更根本地透过直接经
       验来表示,从中认明并除遣吾人所执着的观察语言以
       及相关的概念与知觉。(Huntington,1989: 108)
 
     杭氏接着指出,中观二谛论作为解构的方便善巧并不在于否
     定世俗谛,另立胜义谛, 而是在于「解构」 --- 解构理性
     主义 / 观念论传统的「系统哲学」, 实现生活形式的转换
     ,   如维根斯坦、   海德格、  杜威、  罗蒂之所倡言。
     (Huntington, 1989: 125)
 
           六、佛教的象征诠释学
 
      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的中观诠释除了上述杭廷顿的
     研究之外, 最令人瞩目的不能不提及艾可 (Malcolm David
     Eckel) 的《观佛 ---  清辨之空性意义的寻求》 (1992)。
     杭廷顿的中观研究重点摆在月称的应成派,艾可则以清辨的
     自续派为探讨对象。研究对象从月称转到清辨,这当然也反
     应了当代中观研究领域的迁移。不过,真正值得注意的是,
     由此可以看到西方学界持续反省佛教学研究 (包括中观研究
     ) 的意义究竟何在,并将此反省表现在新论述形式的开发上
     。艾可的清辨研究就是颇具代表性的例子。
      清辨中观学的特色原本在于受到陈那新因明的影响,以
     「自立论证」的立场批评佛护的「应成法」,肯定逻辑的重
     要性,这一点现代学界的清辨研究十分清楚,也因此特别侧
     重其逻辑论证的分析。艾可当然了解到这一点,然而他真正
     关切的是如何重现清辨思想的整体性与宗教性,以及如何在
     吾人的佛教研究中带出宗教性意义。艾可显然也和史特连格
     、杭廷顿一样,面对客观主义与实证主义的学风时,特别强
     调诠释者的实存处境及其方法论意识,或如他自己所言的,
     试图
 
 
              页298
 
 
     进行理论与实践、哲学与宗教、义学与信仰之间的相互渗透
     。(Eckel, 1992: 5-6)
      艾可《观佛─清辨之空性意义的寻求》所诠释的原典文
     献是清辨的《中观心论》 (Madhyamakahrdayakarika) 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