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哲学 >>

欧美学界中观哲学诠释史略(6)

分享到:

       哲学家确信, 否定性  (negativity) 是世界的灵魂
       (Negativitat ist die Seele der Welt)。... 相对
       性,或是否定性,确是世界的灵魂。(61-62)
 
     从这段引文,我们可以看到与其说舍氏对中观的诠释是受到
     康德的影响,不如说是受到观念论的影响。
      继舍尔巴茨基之后将中观哲学诠释为绝对主义,并成为
     本世纪中叶的主流诠释者,当推穆谛 (T. R. V. Murti) 的
     《佛教中观哲学》   (The   Central   Philosophy   of
     Buddhism)。 师承舍尔巴茨基的说法,穆谛开宗明义即将佛
     教史上的龙树中观哲学比拟为康德在欧洲哲学发展上所产生
     的革命性地位。此佛教哲学革命在形上学上表现为从澈底多
     元论转向澈底的绝对主义, 从部派的「法」 (dharmah) 的
     理论转向大乘无二的「法性」 (dharmata) 论;在知识论上
     ,从经验主义和独断论 (drsti-vada) 转向「辩证的批判主
     义」 (中道空性 );在伦理学上,从自我主义救赎的阿罗汉
     道转向悲智双运、普世救度的菩萨道;在宗教上,从实证主
     义 (positivism) 转向绝对主义泛神论。穆谛特别强调中观
     佛教的宗教性,认为其「法身」、「报身」、「应身」观念
     的兴起加强了佛教的宗教性格,并为后来的密教发展铺路。
     (Murti, 1960: 5-6)。
      对穆谛而言,龙树中观哲学的主要精神表现在其辩证法
     上;此辩证法不是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而是康德用来从事
     「理性底批判」 (critique of Reason) 的辩证法。「辩证
     法之目的在于揭明思想范畴
     ─────────
     (注7)穆谛以「不二」  (advaya) 诠解中观的「法性」「实
       相」,乃有别于吠檀多之「不二」 (advaita); 前者
       指不落常断边见,而后者指梵我同一无异。见 Murti,
       1960: 217。
 
              页289
 
     的主观性,这些范畴仅具有经验的有效性,并有意义地用于
     现象; 本体  (tattva) 则超越思想。 」  (Murti, 1960:
     294)  继承佛陀拒绝回答「十四无记」的形上学问题的态度
     ,龙树在《中论》里具体地用「四句」的辩证法来指陈思辨
     理性之误用所造成的独断论危险。思辨理性之所以会落于独
     断论, 乃因为其用「先验的形式」 (a priori forms) ---
     如生、 灭、常、断、一、异、来、去等范畴 --- 来「分别
     」 (vikalpa) 剎那缘生缘灭的存在, 构成吾人对于世界种
     种的虚妄知识;吾人认为世界是常是断,灵魂存在或不存在
     等知识,其实全不外是「分别」的产物。龙树的辩证法 (四
     句 ) 便是用来批判此「分别」 (思辨理性之功能 ) 造成「
     二律背反」的虚妄性。(Murti, 1960: 57, 75-76)
      在穆谛的诠释下,龙树中观学批判数论与有部的实在论
     犹如康德批判经验论与理性论一般,都是朝向批判哲学发展
     的必然结果。康德的批判哲学区分「现象」与「物自身」;
     人有能力成就关于「现象」的知识,却不具有认识「物自身
     」的「智的直觉」。由于人不具有「智的直觉」,「物自身
     」也只能是理论上的设定。对比于此,龙树中观学则肯定「
     智的直觉」 --- 「般若智」 --- 的存在,可以直观「物自
     身」 ---- 「实相」、「真如」、「法性」 ---- 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