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哲学 >>

欧美学界中观哲学诠释史略(13)

分享到:

     品〈真实知之探究〉第  266-360 诗颂及其自注《思择焰》
     (Tarkajvala)。他除了译注这部份的原典之外,全书采取别
     出心裁的诠释策略,将清辨的空性思想「重置」于藉由玄奘
     《西域记》叙事中所见的具体文化情境,以揭显佛教世界里
     理则与神思、思想与象征、概念与隐喻、精英与民间、理性
     与信仰之间的内在辩证关系。如艾可所言,任何将上述这些
     看似对立的因素予以截然分开,将会失去真实的了解:
 
       在清辨及其它的中观论师的著作里,我们的确可以处
       处看到知识论范畴与存有论范畴的严谨分析。清辨将
       对事物的合理分析视为胜义的分析,无可抵触的第一
       义。 但是,清辨之合理考察的「理则」 (logos) 乃
       植基于其本身的「神思」 (mythos) 中。它隶属于解
       脱与证悟的故事,转迷成悟、转无明为明的故事之中
       。为了解清辨论著中的神思层面,必须清楚其思想的
       脉络与叙事动向。 (Eckel, 1992: 7)
 
     艾可的方法论反省让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保罗‧吕格尔
     (Paul Ricoeur) 所开启的「象征诠释学」  (hermeneutics
     of symbols), 教导吾人如何从「思想」回归到「宗教象征
     」所蕴藏的丰富义涵。
      艾可所探讨的主要象征是清辨所了解的佛身论。此论题
     的选取显然是受到基督教神学中的基督论   (Christology)
     的影响。 (Eckel, 1992:53) 艾可认为,清辨是从佛陀的「
     不在」 (absence)--- 言说之不在,行动之不在,还有自性
     我之不在 --- 来诠释「佛」。佛之「不在」所以能够影
 
     ──────────
     (注9)笔者曾尝试从吕格尔「象征诠释学」的进路处理《龙
       树菩萨传》的宗教哲学义涵。 参阅林镇国,〈龙树中
       观学与比较宗教哲学〉, 收于蓝吉富主编,《中印佛
       学泛论》 (台北:东大,1993),页 25-43。
 
 
              页299
 
     响诸信众乃由于此「不在」位于时间与空间中,换言之,位
     于「场所」 (place) 中。艾可以 Amaravati 出土的一座石
     雕为例:在菩提树下,一群佛弟子们围视着一只空坐椅,坐
     椅前有一对象征佛陀的足印。艾可藉此石雕表达清辨所了解
     之佛身的吊诡性:正是于佛之「不在」处「见」佛之「在」
     。(Eckel, 1992: 49-50)
      但是, 如何「见」 (see) 呢?不同于瑜伽行派「视觉
     化」 (visualiza- tion) 之「见」, 清辨以「见」之三阶
     段发展 --- 见虚妄为真实,见虚妄为虚妄, 以虚妄为救渡
     的方便 --- 强调「哲学之见」的理性论证 (reasoning) 是
     通向证悟与救渡的必要过程。第一阶段是世俗观点之「见」
     ,第二阶段是胜义观点之「见」,第三阶段则是将世俗之见
     与胜义之见「并置」,使得二者得以相即互用。艾可于此以
     德希达 (Jacques  Derrida) 的解构论与西田几多郎的「即
     / 非」逻辑来说明二谛在第三阶段的吊诡性,非辩证性;胜
     义非世俗,胜义即世俗。(Eckel,1992: 21, 29, 44-45)
      正由于二谛的吊诡性而使得宗教救渡的实践成为可能。
     艾可指出,以应化身出现的救渡者佛陀,其法身即是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