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哲学 >>

欧美学界中观哲学诠释史略(2)

分享到:

     Vallee Poussin 等人虚无主义诠释。 伍德认为龙树中观学
     在般若思想的影响下将初期佛教与部派佛教的「无我」或「
     人我空」的思想进一步澈底化为「一切法空」的思想;正如
     「我空」否定了「我」的存在,「法空」否定了作为构成一
     切存在的要素。明显的,这是虚无主义。另一方面,伍德所
     不能同意的非虚无主义诠释则认为, 「空」 (wunya) 并非
     意指「空无所有」,而是指「逻辑范畴或语言描述之无法决
     定」。中观学所空的不是存有物 (法 ),而仅是有部「法」
     的「理论」。
      从上述可看出,欧美学界关于中观哲学的诠释确是众说
     纷芸,争讼不休。这种「格义」其实是一种普遍的跨文化诠
     释学现象,早在佛
 
 
 
              页283
 
 
     教的传播过程中发生过,西方的各种「洋格义」则提供了吾
     人考察这种诠释学现象最为切近的数据例证。本文的考察大
     体上仍顺着虚无主义、绝对主义、分析转向、后期维根斯坦
     与新实用主义诠释的区分,另加上象征诠释学,共为五阶段
     ,从中选取一些代表性的学者论著与议题,予以汇整评述,
     审视其间诠释意识的流变。本文的另一项意图则在于指出,
     这种格义现象正是暗合于中观的缘起理论 ---  吾人的理解
     活动或文本诠释乃无法脱离诠释者所身处的意义脉络。这并
     不是说,诠释只是主观的或相对的,而是如嘉达美所言,诠
     释或理解是不同视域的遇合 (fusion of horizons)。 中观
     的缘起理论即旨在于揭显此生发意义的诠释学结构与过程。
 
           二、虚无主义的诠释
 
      西方对佛教的理解, 不能不推始于毕尔奴夫  (Eugene
     Burnouf) 的《印度佛教史导论》 (1844)。在该书中,他认
     为龙树的思想是经院哲学的虚无主义     (nihilisme
     scholastique)。 此说直到二十世纪初期仍普为学界所接受
     。 (de  Jong,  1972a) 舍尔巴茨基  (Theodore  Stcher-
     batsky) 在其《佛教的涅盘概念》 (1927) 中指出,这些早
     期的学者如克恩 (H. Kern) 与瓦赫 (I. Wach) 即将中观思
     想视为「全然纯粹的虚无主义」  (注 2), 沃勒塞尔  (M.
     Walleser) 则认为中观思想不同于吠檀多在否定之后仍有所
     肯定,而是「澈底的否定主义」,只有否定才是其
     ────────
     (注2)「中观家皆是澈底的虚无主义者。他们的理论是早期
       佛教教义的必然结果, 因而可以说比自称正统的 (上
       座部 ) 还正统。 .... 他们主张,整个现象界只是幻
       相。.... 一切是梦幻泡影。没有存在,没有止息;无
       生无灭,也没有获得涅盘与生死轮回的区别。 一切为
       因缘皆如梦幻。 」  H.  Kern, Manual  of  Indian
       Buddhism,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reprint,1974, (Strassburg, 1898 ), pp.126-127.
 
              页284
 
     终极目标; 凯思 (A. B. Keith) 的见解,如舍尔巴茨基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