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学界中观哲学诠释史略(5)
时间:2008-01-27 21:12来源: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二期(1997.07作者:林镇国 点击:
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译者序
言〉, 页 4。 有关舍氏生平, 另可参考 Welbon,
1968: 284-285。
页287
哲学为一元论 (monism), 犹如商羯罗的吠檀多哲学一样,
主张唯一无二的实在,而以杂多现象为虚妄。
(Stcherbastky, 1927: 44) 实在与虚妄的二分, 正如康德
「本体」与「现象」的二分。舍氏将中观的「涅盘」理解为
不二的 (advaita) 、 超越的、 离言说的「绝对」。
(Stcherbastky, 1927: 72, 211)
舍氏在《佛教的涅盘概念》中,基本上将大乘佛教与中
观学派了解为受到婆罗门教的影响,采用其具有精神性、一
元论特征的泛神论的「绝对」概念 (the Brahmanical
ideas of pantheistic Absolute)。它完全放弃了初期佛教
(如有部 ) 的多元论。中观学派的特色是「否定由逻辑方法
以认识『绝对』的可能;它宣称所有多元性 [ 的存在 ] 是
幻象, 而唯有整全 (the whole) 才为神秘直观所认知的实
在。 」 (70-71) 此「整全」又被称之为「诸法法性」、「
法性」、「空性」、「如是性」、「如是缘性」、「如如」
、「如来藏」、「如来法身」等。舍氏认为,龙树的观点在
于指出,宇宙中所有的存在都是相对的 (空 ),而此宇宙的
整体则是绝对的、一元的。「作为全体的宇宙即是绝对,而
作为过程的宇宙则是现象。」从因 (原因 ) 缘 (条件 ) 观
之,此世界即是「现象」; 从实相 (不从因缘 ) 观之,此
同一世界即是「绝对」。现象与绝对、生死与涅盘,毫无差
别。这即是「一元论」。(55-56)
在《佛教的涅盘概念》与欧洲哲学比较的一章,我们看
到舍氏将龙树和英国黑格尔主义者布拉德雷 (F. H.
Bradley, 1846-1924) 、 库萨的尼古拉 (Nicolaus
Cusanus, 1401-1464) 、 布鲁诺 (Geordano Bruno,
1548-600)、斯宾诺莎等人比较, 指出同为否定主义与一元
论之处,还更着重地指出龙树和黑格尔哲学的类似: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对常识提出挑战,指出我
们所确知的某些对象只是在我们经验中的存在,并这
么样地解决问题,说我们真正知道的对象是其「此性
」 (thisness),其余的内容是「关系」。 这正是大
乘论者所言的「如性」 (tathata),而如上述「相对
性」是 "wunyata" 一词的确义。我们进一步看
页288
到此方法的充分运用,认为我们唯有清楚地考虑了相
对比的其它诸对象,我们才能真正地界定某一对象;
离开此对比,该对象便「无」任何内容;此两极结合
于包容两者的某一更高的统一体中。事象只有相互关
联时才能被认知,此相对性普遍法则即是实在。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