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哲学 >>

欧美学界中观哲学诠释史略(9)

分享到: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的命题形式。换言之,罗宾孙认为龙树逻
     辑并不是一种黑格尔式的辩证法。(Robinson, 1967: 57)
      总之,罗宾孙强调龙树并无「以逻辑否定逻辑」之说。
     他容或犯有逻辑错误,但决不否定任何逻辑原则,因此若有
     人说龙树是「非理性主义」、「否定主义」等,皆为无稽之
     谈。罗宾孙还认为,拿龙树和康德与黑格尔比较乃引喻失当
     ,因为龙树及其同时代的印度思想家尚未发展出如现代西方
     哲学一般精细的概念体系;若欲比较,亚里士多德之前的爱
     利亚学派和柏拉图, 或中世纪唯名论的奥铿  (William of
     Ockham),反而较为相应。 更重要的,罗宾孙抨击当时「花
     拳绣腿」式的中观学诠释, 认为「在『分析的年代』 (Age
     of Analysis),吾人应该能够从巴洛克式的哲学方法里抽身
     而出。 」 (Robinson, 1957: 308) 踏实之道,就是将龙树
     《中论》逐品逐颂「改写」为逻辑论式,那么吾人就能够清
     楚了解龙树思想。
      如塔克所指出,以罗宾孙为代表之中观诠释的「分析转
     向」其实是本世纪前叶西方哲学思潮由观念论转向罗素、摩
     尔、艾耶、及「维
 
 
              页293
 
 
     也纳学派」的逻辑经验论的反映。在印度哲学方面,正理派
     (Nyaya) 与新正理派  (Navya-nyaya) 的逻辑与知识论研究
     成为显学, 如  D.H.H.  Ingalls、 Karl  Potter、 R.C.
     Pandeya、D. N. Shastri、B.K. Matilal、R. R. Dravid,
     均于六、七十年代致力于此新兴领域的研究。(Tuck, 1990:
     28, 105) 值得一提的, 此学风于八十年代初期的台湾引发
     一场关于龙树的论证是否为辩证法的论辩,涉入者有杨惠南
     、吴汝钧、冯耀明、陈荣灼等位学者。我们若将那次在台湾
     的论辩置于上述中观诠释的脉络中,可以看到其中的波震现
     象。
    
     五、晚期维根斯坦与新实用主义的中观诠释
 
      如果说罗宾孙将「逻辑分析」带进中观的现代诠释,那
     么可预期的后续发展将是「语言分析」的诠释。从「逻辑分
     析」到「语言分析」之间的发展,清楚地可见于维根斯坦从
     《逻辑哲学论》到《哲学探究》的前后期转折。这项转折影
     响本世纪中叶英美思潮甚大,「哲学治疗」与「回归日常世
     界」从此成为新的思想指向,而实用主义再度成为主流。其
     渗透到中观哲学的诠释上, 我们可于 Chris Gudmunsen 的
     《维根斯坦与佛教》 (1977), Nathan Katz 的〈龙树与维
     根斯坦论误谬〉 (1981),Tyson Anderson 的〈维根斯坦与
     龙树论诡辞〉 (1985), 以及 R. A. F. Thurman 比较维根
     斯坦与月称论「私人语言」 (1980)
     ──────
     (注8)先是吴汝钧于一九八三年十二月的《鹅湖月刊》发表
       〈从逻辑与辩证法看龙树的论证〉一文,认为龙树的
       「四句」是辩证法。杨惠南则于翌年三月的同一刊物
       上发表〈「空」中会有「不空」吗?〉一文, 主张龙
       树的「四句」论证因有明显的直觉主义色彩,不合于
       传统逻辑,但也不能因此视为辩证法。 冯耀明则于《
       鹅湖学志》创刊号撰文加入讨论,该文〈龙树《中论
       》的逻辑与辩证问题〉后收入氏着《中国哲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