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哲学 >>

欧美学界中观哲学诠释史略(8)

分享到:

 
     Robinson) 紧接着于 1967 年出版《印度与中国的早期中观
     学派》,开启中观诠释的新页。罗宾孙在该书首章回顾西方
     学界的中观诠释时,指出他们深陷于存有论或知识论的争论
     之中,「未能注意到诸如中观思想之逻辑等问题」。论及穆
     谛出版《佛教中观哲学》时,罗宾孙亦认为不出于摇摆在存
     有论与知识论之间的前代窠臼,其诠释预设也纠缠于康德-
     黑格尔-布莱德雷之观念论,「偏离了龙树哲学本身的描述
     」 (Robinson, 1967: 4/ 郭译,5-6)。
      其实,罗宾孙早在 1957 年的一篇论文里就已经表达了
     他对当时「形上学进路」的中观诠释之不满,指出舍尔巴茨
     基和蒲山等人之间的
 
       「形上学」论辩中充斥各种意见,并试图将中观学贴
       上各种「主义」的标签,使许多人称中观学为虚无主
       义、否定主义、一元论、相对论、非理性主义、批判
       论和绝对主义。这些比附多诉诸近代西方思想家,其
       中最常见的康德与黑格尔,实不相应,因为康德与黑
       格尔的思理全然相异于任何印度的思想体系。
       (Robinson, 1957: 291-292)
 
     罗宾孙批评的要点有二:第一、「形上学进路」忽略了中观
     学的逻辑论证结构,第二、他们也都未能照顾到中观学「共
     时的」 (synchronic) 与「历时的」 (diachronic) 层面,
     以致于龙树思想与月称思想混而不分。显然的,罗宾孙认为
     当务之急是先厘清龙树思想的逻辑结构。
      针对龙树的逻辑问题,罗宾孙指出,早在三十年代波兰
     学者沙耶 (Stanislaw  Schayer) 已经从形式逻辑的进路做
     过初步的探讨,后来中村元接着进行较为全面的检讨。站在
     中村元的研究成果上,罗宾孙首先排除了知识论、心理学和
     存有论的问题,直接探讨龙树论证的形式结构,确定龙树在
     《中论》里并不违反三大「思想律」 ---- 矛盾律、排中律
     与同一律。接着,罗宾孙依序检讨龙树的推论形式 (特别是
     假言三段论式、肯定前件律、否定后件律 )、定义与定理、
     量化,还有最为人熟之的「四句」论证。问题是,「四句」
     (P; ~P; P ‧
 
              页292
 
 
     ~P; ~P ‧ ~~P) 中的第三、四句是否违背矛盾律? 若是违
     背,那么龙树的逻辑是否为「另类」的逻辑或辩证法?此问
     题引发许多后续的争论。在《印度与中国的早期中观学派》
     罗宾孙先引述汉译青目释与月称《净明句论》,指出这些注
     疏均同意:
  
       「四句」是一种对治性的方便,此四句形成升进的序
       列,于此序列中除了第一句外每一句均是前句的对治
       者。这是辩证的进展,每一句否定并取消其前行者,
       而整个论证导向第四句的否定,终于取消一切的「见
       」。(Robinson, 1967: 56)
 
     罗宾孙这种讲法似乎让人以为他将龙树的「逻辑」了解为一
     种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其实,罗宾孙紧接着的考察在于指出
     ,若厘清龙树「四句」的「量词」,并将第三、四句理解为
     「连言命题」,则可以看出龙树逻辑的命题形式并无不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