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
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
。例如八相迁物,物在相前,物不被迁;相在物前,
亦不被迁。前亦不可,后亦不可。祇物论相迁,祇相
迁论物。今心亦如是,若从一心生一切法,此则是纵
;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则是横。纵亦不可,横亦
不可。祇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
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
不可思议境。39
─────────
36 《止观》卷1下,《大正藏》册46,页9上。
37 《止观》卷8上,《大正藏》册46,页104上。
38 《止观》卷6下,《大正藏》册46,页84下。
39 《止观》卷5上,《大正藏》册46,页54上。
.
页325
这里先通过十法界、三世间、十如是等法数来交代心的三千种
境地,所谓「一念三千」。关于这点,学者说得多了,这里不
再重赘。我们要注意的是「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
尔有心,即具三千」一段文字的确切意思。「三千」是无所谓
的,四千也好,五千也好,只是表示一念心起所可能停驻的境
地。人若不生起一念心,便不必说。只要猝然生起一念心,或
一心念,这心念便可流连于三千或更多的境地中,而停驻于其
中,因而「具三千」。进一步看,这「具」是甚么意思呢?我
的初步理解是,人只要发一念心,一心念,便总有三千种境地
中的一种境现前,与这一心念相应合。一念心,或一心念总与
三千种境地的其中一种同时生起、因时沈降。这亦表示一念心
,或一心念是可以与三千种境地同时生起、同时沈降的。
这「同时生起、同时沈降」中的同时非常重要。「一心在
前,一切法在后」,或「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便不是同时
了,因此被否决掉。又如「八相迁物」、40 「物在相前」、
「相在物前」,相都不能迁物、影响物,因不是同时。必须要
是「物论相迁」、「相迁论物」,才能有物依相而变,相使物
变的效果,因物与八相是同时的。
就心来说,智顗提出︰「从一心生一切法」或「心一时含
一切法」,都不能建立心与法的关系。从一心生一切法是先有
心,然后才生起一切法,这只是从心下贯下来,是纵的方向,
不是同时的关系。心一时含一切法是先有心的种子含藏一切法
,然后这些种子依缘而现起一切法,然后再带动心的生起。这
则是以心的种子含藏一切法为主,是横的方向,心与法也不是
同时的关系。故「纵亦不可,横亦不可」,二者都不能交代心
与法的同时生起、同时沈降的关系。41
要让一念心或一心念能与三千种境地或一切法同时生起同
时沈降,便只有一种可能性,这便是「祇心是一切法,一切法
是心」。此中的「是」应作动态的解释,解作现前的意思。即
是,一念心或一心念与一切法同时现前、同时沈降。这即是,
心与一切法有同在同寂的关系,心与法在起、寂中步伐相一致
;在作用(起)与不作用
─────────
40 此中的八相,恐是指有为法的四相生、住、异、灭,再加
上它们各自的推动因素生生、住住、异异、灭灭。
41 唐君毅先生在这里对「纵亦不可,横亦不可」的解释,与
我们的说法有相似之处。他说︰「智顗所谓不纵不横之实义
,即既不许『先有心以生一切法』之说,亦不许『先只有
心之种子含一切法;后依缘乃实有此心,而实有一切法能
呈显于心』之说;而是谓此现有之心,即是呈显于其中之
一切法。此心即法,法即心。此心现起,其中之法亦现起
。不可说心先于法,亦不可以为此心之因缘之黎耶种子等
法,先于此心之现起,而能生起此心」。(《中国哲学原
论原道篇》卷3,新亚研究所,1974,p. 1154)
.
页326
(寂)中同调。这样,心与法便在作用与不作用中建立其关系
︰在作用中,两者同起;在不作用中,两者同寂。这便是心具
诸法的确当意思。故最后智顗谓「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
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
这里我们可对心具诸法作一总的阐述与推论。心是我们的
主体,较切当地说是经验的主体;诸法则泛指存在的世界︰现
象界。心与存在是在以作用作为枢纽而建立两者的关系的。在
有作用时,心与存在同时冒犯;在没有作用时,心与存在同时
沈降。心与存在同起同寂。有作用与没有作用,总是在心方面
说的,因心是具有能动性,能活动的。在这个意义下,心与存
在同起同寂,表示心总是带引着存在而升沈,或存在总是附随
着心而升沉。无论如何,就存在于这个世间来说,心与存在总
是对等的,没有一方比另一方具有更强的先在性。通过这种心
具诸法的观念,就能让心保住存在,对存在有正面的肯定,不
会走虚无主义的路线,使存在下墬以至泯灭。对于这种心藉作
用为枢纽而与存在同起同寂的关系,智顗称为「不可思议境」
。
五、净心具足诸法
上面讨论的一念心具足诸法,是就平常的一念心而言,而
人的平常的一念心,总是做向于染污方面的,故这可以说是一
念妄心具足诸法的说法。在另一方面,智顗也有一念净心具足
诸法的说法。这一念净心,很明显不是我们的平常一念心,而
是一种经过修行、经过提升而致的心。而发这种一念净心的,
也应不是一般的凡夫,而是一个修道者,其精神境界提升至一
定高度的众生。
因此,说一念净心具足诸法,这所谓诸法,不是凡夫眼中
所对的存在世界,而应是修行者眼中所见的世界。这世界应具
有价值义,是经过修行所提炼得来的境界,在佛教来说,这可
以用「功德」一词来概括。如智顗说︰
一念心即如来藏理。如故即空,藏故即假,理故即中
。三智一心中具,不可思议。42
这一念心与后面所说三智一心中具合起来看,可见这一念心是
净一念心。这一念净心自身即是如来藏理,是即空即假即中的
真理。由一念净心,说到即空即假即中的真理,可以说是一分
析的过程。即是说,我们可以即就一念净心分析出即空即假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