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哲学 >>

天台三大部所反映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5)

分享到:

25 《玄义》卷1上,《大正藏》册33,页685下~686上。

26 《玄义》卷5下,《大正藏》册33,页744上。

27 《止观》卷3上,《大正藏》册46,页25中。

 

页322

一念空见具十法界,即是法性。法性更非远物,即是

空见心。《净名》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

当于六十二见中求。28

佛一切种智知一切法,明、无明无二。若知无明不可

得,亦无无明。是为入不二法门。29

智顗以为,这种负面与正面在心上当体一如的关系,或明或法

性与无明相即的关系,只是大乘佛教所持的。小乘中人则不这

样看,他们是把正负双方、明与无明双方区分得很清楚的。智

顗说︰

若小乘明恶中无善,善中无恶,事理亦然。此则恶心

非经,则无多含之义,隘路不受二人并行。若大乘观

心者,观恶心非恶心,亦即恶而善,亦即非恶非善。

观善心非善心,亦即善而恶,亦非善非恶。30

即是说,小乘中人对心的看法,是「恶中无善,善中无恶」,

善与恶在心中区分得很清楚,二者不成一个二律背反。智顗的

评论是「恶心非经」、「无多含之义,隘路不受二人并行」。

他以为小乘不容许恶心为经说,以为经说的都倾向于善心方面

,这便缩减了经中多方面的内涵,好像狭窄的路不能承受二人

同时并行那样。大乘则不同,他们看恶心,并不视之为有恶的

自性,因而能「即恶而善」,即就恶的成份使之转化为善,因

而无定恶定善的规定,一切要看心自身如何活转。他们看善心

,亦是同样的看法,不视之为有善的自性,因而会「即善而恶

」,善可转成恶,因而亦无定善定恶的规定,要看心自身如何

活动。

四、妄心具足诸法

上面我们提到一念无明心起,能幻现种种物事、种种法,

由此而成就这个多姿多采的现象世界。这便有无明心或妄心具

足诸法的观念。这观念在智顗的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它牵涉对存在世界的态度问题。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它的理想

在超

─────────

28 《止观》卷10下,《大正藏》册46,页140中。按此处所

谓空见,应是邪见。《止观》卷10上讨论观诸见境,谓「

邪解称见」(《大正藏》册46,页131下)。又谓︰「推

理不当,而偏见分明,作决定解,名之为见。」(《大正

藏》册46,页131下~页132上)

29 《玄义》卷1下,《大正藏》册33,页692上。

30 《玄义》卷8上,《大正藏》册33,页778下。

 

页323

脱生死烦恼,由此而觉悟,得解脱。在这种理想的达致中,我

们对存在世界应如何看待呢?是舍弃它抑是保留它以至依仗它

呢?这在宗教哲学上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关于这点,我们会

在适当地方再作探讨。

心有妄心与净心之分,因而说心具足诸法,在意义上也可

有妄心具足诸法和净心具足诸法这两方面。在智顗的思想中,

这两方面的意义都有提到。不过,他显然比较重视妄心具足诸

法这一涵义。在这里我们也先讨论这一方面。

关于妄心具足诸法的问题,如何决定这是妄心呢?很多时

智顗本人并未特别声明这是妄心。一般来说,若心是就平常心

、凡夫的心来说,则这心应可断定是妄心。因为我们的平常心

、凡夫心通常都是倾向于染污成份的,具有迷执的。我们一念

心生起,这些染污成份、迷执活动往往也包含在里头。下面列

出的几种心具足诸法的说法,大抵都是就妄心而言︰

一心中具十法界,一一界皆有十如,即成一百。一根

通取六尘,即有六百。约定慧二庄严,即是一千二百

。根根悉用,定慧庄严等千二百也。31

眼色一念心起,即是法界,具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

。32

众生之心具诸烦恼。33

起圆信解,信一心中具十法界,如一微尘,有大千经

卷。34

圆行不可远求,即心而是。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

即观心性,名为上定。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五行三谛

,一切佛法,即心而具。35

《华严》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当知己心具

一切佛法矣。……众生即菩提,不可复得;众生即涅

盘,不可复灭。一心既然,诸心亦尔,一切法亦尔。

《普贤观》云:毘卢遮那遍一切处,即其义也。当知

一切法即佛法。……又言︰

─────────

31 《文句》卷10上,《大正藏》册34,页139下。

32 《止观》卷7下,《大正藏》册46,页100下。

33 《文句》卷8上,《大正藏》册34,页110下。

34 《玄义》卷5上,《大正藏》册33,页733上。

35 《玄义》卷4下,《大正藏》册33,页726上。

 

页324

一微尘中有大千经卷,心中具一切佛法。……根尘一

念心起,根即八万四千法藏,尘亦尔。一念心起,亦

八万四千法藏。……一一尘有八万四千尘劳门,一一

心亦如是。36

这些文字,不管是短的,抑是长的,提到心具诸法,其心大抵

是就妄心而言。至于所具的诸法,则可视为泛指存在世界的种

种物事而言,其中有清净的,也有染污的。就上面所列举的文

字看,似乎以清净的物事为多。妄心之具足清净物事,这点并

不难理解。上面我们讨论到,在心中明或法性与无明当体一如

一点时,已清楚阐述过了。

在比较少的情况,智顗是清楚地表明,「心具足诸法」的

心是妄心的。如以下两个例子,其中提到烦恼心与无明一念心

,都是妄心的意思。

若一念烦恼心起,具十界百法,不相妨碍。虽多不有

,虽一不无。多不积,一不散。多不异,一不同。多

即一,一即多。37

无明一念心,此心具三谛,体达一观,此观具三观。

38

 

现在要注意的问题是,当智顗说一念心起,即具诸法,这「具

」到底是甚么意思?一念心不是一个仓库,一个场所,如唯识

学派所言的阿赖耶识,它如何具足诸法呢?关于这点,智顗在

《摩诃止观》中有一段文字说及不思议境,其中透露出具诸法

的深微意思。我们先把这段文字抄引出来︰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

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