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页332
观心者,空观为大,假观为多,中观为胜。又直就中
观心性广博,犹若虚空,故名大。双遮二边,入寂灭
海,故名胜。双照二谛,多所含容,一心一切心,故
名多也。57
以空观来观照心及一切法的缘起无自性因而是空的性格。这空
的性格可概括包括心在内的一切法,故为大。以假观来照见心
及一切法的缘起假有的面相,这些缘起假有的事物,就其存在
于时空中来说,表现为多姿多采的样态故为多。空观是偏重事
物的本质的空性方面,假观是偏重事物的假有方面,两者若各
自发展,则会走向空、假的极端。中观则不偏向空、假的任何
一边,远离这空、假的任何一边,而又同时综合这空、假两边
,而构成一个平衡的关系,故为殊胜。实际上,由于中观最后
是综合了空、假两边,故它实兼有空、假两边的优点,因而同
时表现为大、胜和多。
智顗进一步以为,一心三观所展示的对心的观照,能收摄
一切其它智能于其中。即是说,在观心即空方面,能收摄得酪
智慧。在观心即假方面,能收摄得生苏、熟苏及世俗方面的智
慧。在观心即中方面,则能收摄得醍醐智慧。这是以三种类不
同的食物来比况一心三观所能收摄得的空、假、中三种智慧。
智顗说︰
观心者,一心三观,摄得一切智慧。观心即空故,摄
得酪智慧。观心即假故,摄得两苏智慧及世智慧。观
心即中故,摄得醍醐智慧。是名观心中一慧一切慧,
一切慧一慧,非一慧非一切慧。58
很明显,酪智慧相应于空的智慧;两苏智慧及世智慧相应于假
的智慧;醍醐智慧相当于中道的智慧。在食物方面,由酪经两
苏到醍醐,是一个上升的进程;而智慧方面,由空的智慧经假
的智慧到中道的智慧,亦是一个上升的进程。两方面的上升进
程,是互相应合的。文中的「一慧」应指空的智慧,这种智慧
集中在对种种法的共同性格----空----的观照方面。「一切慧
」应指假的智慧,这种智慧能一一观照多种法的个别的状态。
而「非一慧非一切慧」应指中道的智慧,这种智慧远离空的智
慧与假的智慧所可能发展出来的偏颇的、极端的倾向,却又能
综合这两种智慧的优点。
现在有一个问题,一心三观是以空观、假观和中观来观照
一心。在这里面,是先以空观来观,然后以假观来观,最后以
中观来观,抑是在同一时间以空、假、中之三观来观呢?这便
有一次第的问题,和顿然的问题。我们是次第地以空、假、中
三观来
─────────
57 《文句》卷1上,《大正藏》册34,页6中~下。
58 《文句》卷1下,《大正藏》册34,页13中。
.
页333
观心呢,抑是顿然地同时以空、假、中三观来观心呢?在这里
,智顗便有次第观心与圆妙观心的提法,他说︰
观心先空次假后中,次第观心也。观心即空即假即中
者,圆妙观心也。59
观因缘所生心,先空次假后中,皆偏觉也。观心即空
即假即中,是圆觉也。60
先空、次假、后中的次第观心,比较容易了解。即空、即假、
即中三个「即」字一气贯下,表示在空、假、中三观之间并无
时间上的隔阂,三观同时进行以观心,即同时观心为空、为假
、为中道。这种观心法比较难了解,也较难实行。智顗以为,
在他的判教中的别教的观心法,是次第观心,而圆教的观心法
,则是圆妙观心。他以为前者有所偏,后者则为圆满。61
七、一心三观︰以心来观法
以上所论的一心三观,是以一念妄心作为对象而施以空观
、假观与中观的实践法。一心三观还有另外的意思,即是以净
心作能观,以空观、假观与中观来观照对象或法以成就觉悟的
实践法。
以下我们即讨论这种实践法。
如何能看出这种一心三观的 心是净心呢?其关键在于这
种心是以智言,或以智慧言。而且这种智慧可开列为三,即一
切智、道种智与一切种智。一切智相应于空的境界,道种智相
应于假的境界,一切种智则相应于中的境界。智顗特别强调,
在一心中便具足这三种智慧,所谓「三智一心中得」。具有这
三种与觉悟有直接关连的智慧的心,自然是一净心。智顗说︰
─────────
59 《文句》卷1上,《大正藏》册34,页4下。
60 《文句》卷1上,《大正藏》册34,页5上。
61 本节讨论了智顗的一心三观的说法。其关键在于观照一念
心的根本性格,是缘起无自性,当下便是空寂。以三观来
观照,是从空、假、中多个面相来看这一心的生起。对于
把一念心观为空寂,智顗有时亦不以三观来观照,却以四
句来推检,推检的结果是,一念心没有来源,亦无归宿,
它当体便是空寂,故我们对它不应有任何执取。智顗说︰
「观此欲心,为从根生?为从尘生?为共?为离?若从根
生,未对尘时,心应自起。若从尘生,尘既是他,于我何
预?若共生者,应起两心。若无因生,无因不可。四句推
欲,欲无来处。既无来处,亦无去处。无欲无句,无来无
去,毕竟空寂。」《止观》卷6上,《大正藏》册46,页
70中。
.
页334
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故,名一切智;即假故,名道种
智;即中故,一切种智。三智一心中得,名大般若。
62
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见,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
萨所见,名道种智。佛智照空假中,皆见实相,名一
切种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63
智顗以为,一切智所照见的对象是空,是有关一切法的共同的
性格,这即是缘起无自性,因而是空的性格。这是二乘的智慧
。二乘是专门留意事物的空无的本质的。道种智所照见的对象
是假,是有关一切法的个别的特殊的性格,这些性格是由事物
的缘起结构所引致的。这是菩萨的智慧。菩萨为了教化和救度
众生,需要来到这个现象世界,厕身其中,并需要运用种种法
门。因而他对这个现象世界的种种事物的特殊的性格便要熟知
。因此他要有道种智。佛则综合这二者,也不偏于这二者的任
何一面,他是中道的境界,他的照见这种境界的智慧是一切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