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大乘時,行者策勵於修行波羅蜜,菩薩思想達到巔峰;
中期大乘時,開始對菩薩與佛陀作思辨性、哲學性的探討;
中國佛教則創設菩薩五十二階位,菩薩思想已脫離原貌。
釋尊的傳記與釋迦菩薩
如前章(編按:見本刊第七十一期,頁 112-130,〈從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所述,大乘佛典之所以稱為「菩薩藏」,可能由於大乘是以菩薩思想為中心而開展出來的吧!所謂「菩薩」就是佛陀的候補者,而且佛陀的前身或過去世就稱為「菩薩」。一般認為菩薩思想之所以出現,是受佛傳或佛陀論的啟發而來。
由於佛世時與佛滅後不久,弟子們都曾直接見聞釋尊的行誼,所以似乎沒有必要撰寫關於釋尊事蹟的傳記。因此,原始佛教的法寶—釋尊宣說的經典與僧團規範的律典中,沒有任何一部是以敘述釋尊的史實為目的,唯有從其中常常提到佛在某時、某地的言行,才能片斷地得知歷史上曾有釋尊存在的這項事實。
佛陀事蹟的參考資料
原始佛教的經、律中有關佛陀事蹟的記載,請參考拙著《釋尊的一生》的附表(《●尊●生涯》修訂版,頁 311-314),該表僅列巴利(南方上座部)經、律的資料,並不含其他部派梵、漢的經、律資料。另外,在巴利註釋書等典籍中,記載釋尊成佛後四十五年間,每年夏安居的場所,也請參見《釋尊的一生》的表格(頁 314-316)。
至於其他典籍中,如在巴利三藏的註釋書,雖然曾提到關於釋尊與弟子們的事蹟,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但這些似乎是依憑弟子們的記憶而流傳下來的!現存有關釋尊事蹟的文獻資料,就只如上述而已。然而,即使是原始經典中所記載的佛陀事蹟,其中也有部分可能是後人更易增補的。
註釋書中的佛傳資料
巴利語文獻中,曾記載佛陀與弟子們的事蹟,以及當時社會文化環境等的資料,除經藏與律典外,也可見於經典註釋書等,例如《法句經註釋》、《本生經註釋》、《經集註釋》、《長老偈註釋》、《長老尼偈註釋》、《增支部註釋》等。
總之,敘述釋尊事蹟的文獻資料,有相當多是散置在各部派的律藏中。例如,釋尊成道後不久,在菩提座附近深入禪定,思惟觀察,持續數週之久;於波羅奈的鹿野苑中對五比丘的最初說法(轉法輪);接引波羅奈城的長者子等數十人出家;派遣五比丘與數十名弟子到各地傳道,釋尊本身也有摩揭陀的教化之旅,途中化導了三十位賢達;教化三迦葉兄弟與其千位弟子加入僧團;在王舍城中,為摩揭陀國王頻婆娑羅為首的眾多在家信徒皈依;度化舍利弗、目犍連兩大弟子與其徒眾二百五十名出家等,這些都是在釋尊成道後一、兩年間所發生的事情,均彙集於律藏的「受戒犍度」[1] 中。
律藏中又記載關於釋尊拜訪釋迦國、釋迦族子弟出家、給孤獨長者信仰、皈依並供養祇園精舍,以及釋尊晚年時提婆達多破壞教團的陰謀等事,並且也有不少好像暗示釋尊成道年時的記事。
其次,在佛所宣說的阿含經中也有相關的記載,例如,巴利《長部‧大般涅槃經》記載著釋尊在入滅前後一年多的最後行跡,此外,也有經典敘述釋尊本身回顧其在家時期的事蹟。由於佛教的宗旨是宣說信仰實修等教法,並非傳述史實,所以經典的內容有許多確切年代不詳的情形,雖然如此,與釋尊行跡有關的片段性記述,在經典中仍隨處可見。
關於這些內容,請參考前述拙著《釋尊的一生》(頁 311-314)。
在阿含經的其他部分,如《長阿含‧大本經》記載著關於釋尊過去世修行時代的學習,以及曾經住世而給予釋尊成佛授記(預言)的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等過去六佛。此外,再加上釋迦牟尼佛(釋尊),後世稱為「過去七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