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眾部的《大事》;
二、說一切有部的《大莊嚴》;
三、飲光部的《佛生因緣》;
四、法藏部的《釋迦牟尼佛本行》;
五、化地部的《毘尼藏根本》。
其中,一、《大事》大概是指現存梵文的 MahAvastu(《大事》)[2]吧!該經全名為 MahAvastu-avadAna(《大事譬喻》),是大眾部中說出世部的律藏,即律藏中受戒篇—《巴利律‧大品‧大犍度》的譬喻(過去故事、佛傳故事)部分。由此可知,大眾部是將佛傳視為律典的一部分。
二、說一切有部的《大莊嚴》現已失傳,但因在漢譯佛傳中,有經典名為《方廣大莊嚴經》(一名《方等本起》),也就是稱「方廣」(大乘)的「大莊嚴」(本起)為佛傳,所以有時也將佛傳稱為「大莊嚴」吧!
三、《佛生因緣》乃是佛陀降生的因緣(譬喻、過去故事),因此具有佛傳的意思。
四、《釋迦牟尼佛本行》就是釋尊的「本行」(譬喻),也就是指佛傳。
五、《毘尼藏根本》意為毘尼藏(律藏)的根本,而「根本」與「本起」相同,皆是譬喻的意思,所以,此處與《大事》同樣顯示佛傳是由律藏而來的。
因此,根據釋尊傳記題名上的用語:「本起」、「本行」、「生因緣」、「根本」等,表示佛傳就是譬喻(過去故事),同時也可見佛傳是依據律藏,特別是「受戒篇」而來。
這些佛傳是一種譬喻(故事)性的文學作品,一如前述,以彰顯釋尊的偉大為目的。對佛教徒來說,都深信釋尊是位從一出生就與眾不同的特殊人物。當時印度公認的偉大人物,包括在精神方面的三界大導師佛陀,以及在世俗社會方面以德統一全世界(四天下)的轉輪聖王,他們與生具備了異於常人的三十二相等的相好形貌,且如此偉人的出現似乎是相當受到期待的。
釋尊初出生時,由阿私陀仙人為他占相,因具備三十二大人相,所以命名為「悉達多」(完成目的者)。由於前世的善根功德,他在出生時就已具備了偉人的相好儀表,今後一切事將得以成就。一般人只能證得阿羅漢,這是聲聞弟子最高的悟境,絕對無法成為佛陀。這種說法大概也是為了要強調佛陀的偉大吧!由此便產生了聲聞、辟支佛(緣覺)、無上佛(佛陀)的「三乘」語詞。
若對佛陀加以考察,當然會涉及他過去世的善業,並發展成敘述過去故事(譬喻)的佛傳,或佛陀前生故事的本生經等。
此外,在關於佛陀的論述方面,也從「一世界一佛」發展為「多世界多佛」的思想,也就是倡導宇宙的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之十方有無數世界,若每個世界皆有一佛,就會有無數佛同時存在的多佛思想(此說法出現於漢譯經典中)。
產生多佛思想後,那麼,身為佛陀候補者的菩薩,也可能變成是無量無邊的存在,進而演變成任何發菩提心入佛道修行的人,都可以成為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