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唯識的法相宗採用「四十一位說」,即十住心、十行心、十迴向、十地、妙覺。其中將天台宗的「十信」包含於「十住」中的初住,「等覺」包含於「十地」中第十地圓滿成就時,故不再別立。
[5] 聲聞乘進入見道位以前的「三賢」與「四善根」合稱「七方便」。三賢——五停心觀、別相念住、總相念住,是指修有漏善根以制伏煩惱,使心調和的修行階位。四善根—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是指觀四諦與修十六行相而達到無漏聖位的四種修行階位。
[6] 一般見道、修道、無學道合稱「三道」,是小乘佛教的修行階位,無學道指進入究竟的最高悟境,已達無所學之位,此處可能作者認為無學為最高究竟的,因此而說「究竟位」。
[7] 釋尊未坐菩提樹下以前,先以有漏智斷除下八地的修惑;坐於樹下金剛座即將成道時,生起無漏智,以八忍、八智、九無間、九解脫等三十四心斷盡見惑、思惑等煩惱結縛,而後成佛。
[8] 歷來漢譯涅槃經有大、小乘兩種。大乘涅槃經譯本中重要者如中國東晉法顯所譯的《大般泥洹經》等,而最完全者則是曇無讖所譯的《大般涅槃經》,又稱《大涅槃經》、《大品涅槃經》,即《北本涅槃經》。大乘涅槃經內容述及法身常住、眾生悉有佛性、闡提成佛等論題的大乘經典。
其中「闡提成佛」的論題裡,說明闡提有二:一、斷善根闡提,指不能成佛的極惡眾生。二、菩薩闡提,法相宗即據菩薩闡提而立大悲闡提,闡述大悲菩薩發大悲心,誓願度盡一切眾生才成佛,但由於眾生無量無邊,更有畢竟不能成佛的有情,所以此等菩薩為願力所拘礙,終致失去成佛的時機,永止於因位而不能成佛。
小乘涅槃經有諸多異譯本,相近者有《長部‧第十六經》與法顯漢譯的《大般涅槃經》,又名《方等泥洹經》。此經主要敘述世尊入滅前後的種種事蹟,但缺少大乘涅槃經所說的法身常住等論旨,是四部四阿含中篇幅最長者,也是瞭解釋迦牟尼佛入滅史實的絕佳史料。
[9]「應身」、「化身」指佛菩薩由悲願所熏發,為教化救濟眾生而變化示現各種形相之身。由於經論分別佛身之說頗為紛歧,因此應身、化身也有不同的說法。有說佛應機而現的佛形身,稱為應身;非佛形身則稱為化身。也有說應身、化身乃異稱。佛應眾生根機,化現而說法,稱為應身,乃就應眾生根機而言;稱為化身,則係就由本身化現而言。
[10]「分段生死」是指迷界凡夫所受的生死,為「變易生死」的對稱。輪迴六道中的凡夫,隨其前生所造的業因,而有一定限度的壽命、形貌,所以稱為「分段」。「變易生死」是指阿羅漢、辟支佛與大力菩薩等已出三界者的變易身,這個果報身是因悲願之力而改變,不被三界內分段身所限,因此身命無限而能以此身迴入三界,長時修菩薩行,直至無上菩提。
編者按:本文為水野弘元著《佛教的真髓》第十二章,文中明體字為其發表於《大法輪》雜誌原文,標楷體字為結集成書後的補述內容。中譯本於九十一年十一月由香光書鄉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