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印度大乘佛教史 >>

大乘初期至中、後期菩薩思想的變遷(7)

分享到:

「十地說」之一

在《六十華嚴》[3] 卷二三(《大正》冊 9,頁 542c 以下)、《八十華嚴》卷三四(《大正》冊 10,頁 179b)、梵文《十地經》(DaZabhUmIZvara, kondo ed., p.6f。譯按:近藤晃曜校刊本)等經典與之後的文獻中,都採用華嚴「十地說」為主。

菩薩的修行階位(之二)

《華嚴經》中除了提及華嚴「十地說」之外,還談到前面提過的初期大乘「十住」,更揭示了十行、十迴向等。雖然如此,《華嚴經》本身卻未必將十行、十迴向當成修行階位,而視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為一系列的修行階位,並將十信設置在十住之前,又在十地之後成立了等覺、妙覺,而整理成所謂菩薩修行的五十二位階位,這項說法為中國佛教所衍生,與《華嚴經》無關。

菩薩的修行階位方面,初期大乘「十住說」主張,從菩薩修行的出發點開始,到最後成佛為止的一切階位,全都只在第一初發心到第十灌頂(一生補處)的「十住」中完成。特別是此「十住說」中的第十灌頂住等同佛位,可見這是菩薩的最高位,並非如五十二階位所說的「十住位」遠比華嚴「十地」的階位還低得多。依照中國佛教天台宗的「五十二位說」,「十住」是最下位的聖者,法相宗「四十一位說」[4] 甚至認為「十住」是未達聖位的凡夫,就原本的階位說來看,這些都是極為錯謬的說法。

其次,華嚴「十地說」本身也是從菩薩修行的起點到終點,形成一個完整的階位系統,也就是在第一歡喜地時發起菩提心,然後開始力行布施波羅蜜等利他的菩薩行,直到第十法雲地則為菩薩最高的階位,這是分別與初期大乘「十住說」的第一初發心及第十灌頂(一生補處)相對應的。所以,「十地說」與「十住說」之間的關係,絕非修行的上下階位,兩者應是個別獨立的修行體系。

附帶一提,《華嚴經》之類的經典,最早也只以初期大乘「十住說」為菩薩的修行階位,而不採用華嚴「十地說」,這點從該經的主要章節〈入法界品〉所標示的修行階位即可看出。〈入法界品〉不但列出「十住說」為菩薩的修行階位,並且又在「初發心住」之前設置了「信行者」(信解者)。此「信行者」尚處凡夫位,一旦登上第一初發心就入了聖位,可見從這「十住」一開始的初發心住就被視為聖位菩薩。而〈入法界品〉中提出的菩薩修行階位,何以是「十住」而非「十地」呢?或許這是由於〈入法界品〉成立之時,普遍採用初期大乘「十住說」的菩薩階位,而且華嚴「十地說」尚未成立,或者還未被廣泛使用的緣故吧!

然而,比《華嚴經》更早的「大品般若」系諸經記載了兩種「十地說」,一種是只有稱「一地」、「二地」等詞,而未具體列出十地的個別名稱。另一種有具體名稱,即:一、乾慧地;二、種姓地;三、八人地;四、見地;五、薄地;六、離欲地;七、已辦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薩地;十、佛地等,這是三乘共通的「十地說」。

此外,「大品般若」系諸經也提到「小品般若」系經中的菩薩「四階位」——初發意、久發意、不退轉、一生補處的情形。

「十地說」之二

「大品」系中無名的「十地說」出現於《大品般若經》卷六(《大正》冊 8,頁 256c-259c)、《放光般若經》卷四(《大正》冊 8,頁 27a 以下)、《光讚經》卷 七(《大正》冊 8,頁 196b 以下)、《大智度論》卷四九—五十(《大正》冊 25,頁 409c-419c)等經典之中。而三乘共通的「十地說」在《大品般若經》卷六(《大正》冊 8,頁 259c)、《放光般若經》卷四(《大正》冊 8,頁 29b)、《光讚經》卷七(《大正》冊 8,頁 196b)等經典中都有提到。

然而,三乘共通的「十地說」並不同於初期大乘「十住說」與《華嚴》「十地說」。在三乘共通的「十地說」中,第一、二地表示聖位以前的凡夫位,三至七地是聲聞乘,八地是緣覺乘,九與十地則代表菩薩乘(佛乘)的大乘。雖說此三乘都是聖者,但聲聞、緣覺二乘階位較低,佛、菩薩的一乘(大乘)是處於最高的階位。然而,這種分階段的說法,未必是就佛道修行的進程而分的,因為菩薩當中亦有緊鄰凡夫位的低階聖者,甚至有時也指凡夫菩薩,所以菩薩並非全都是位居於聲聞、緣覺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