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印度大乘佛教史 >>

大乘初期至中、後期菩薩思想的變遷(8)

分享到:

如此,在《大品般若經》中共有未列出具體名稱的無名「十地說」,以及三乘共通的「十地說」,但在該經的註釋論典—龍樹的《大智度論》中,則似乎將無名的「十地說」詮釋為華嚴「十地說」。

又,之後《大般若經》六百卷中,也有將華嚴「十地」視為《大品般若經》的無名「十地」之情形。但《大品般若經》提出的無名「十地說」,就內容言,與其認為就是華嚴「十地說」,不如說相當於大乘初期十地的初期大乘「十住說」,還似乎合理些。因為在《大品般若經》成立時,《華嚴經》與華嚴「十地說」都尚未問世,當時雖有菩薩「四階位說」,但很可能因為初期大乘「十住說」的具體名稱還未出現,所以才沒清楚列出內容吧!

菩薩思想的變遷

有關菩薩的詮釋,除了依時代,還依各部派、學派、宗派而有不同的論述,這些可以從部派佛教與大乘佛教等宣說菩薩思想的變化中看出,且其過程可以從下列闡述中逐項了解:

一、在各部派的佛傳中,認為釋尊成道前或其過去生的菩薩是專指釋迦菩薩,傳記中敘述這位菩薩所踐行的菩薩善業,這些菩薩善業將使他成為被選定的特殊偉人。尤其釋迦菩薩在燃燈佛座下時,首次得到成佛授記後,佛傳便視之為與眾不同的人物。

二、佛傳中又回溯到釋尊在燃燈佛前的本生故事,述說釋迦菩薩曾經親近承事成千上萬的過去佛。當十方佛思想產生之後,佛傳中佛的候補者就普遍化了,佛傳並且進一步宣說菩薩的修行故事,從此菩薩未必局限於被選出的特定人物,而菩薩的修行是從凡夫菩薩開始為出發點的。

十方佛思想

現存文獻中,最早敘述十方佛思想的,是大眾部中說出世部的梵文佛傳《大事》(i, p.46)。其中記載著現在十方世界中存在許多佛,並且也存在著無數正在修行的佛位候補者,包括仍在初發心乃至灌頂位的菩薩。

三、從部派佛教中產生大乘思想以後,截至當時為止,一直被視為客觀性存在的菩薩,就轉變為主體性修行者本身了,這點顯現出當時對菩薩的看法與前代截然不同。可是在所謂原始大乘的醞釀時期,修行者對其身為菩薩的自覺似乎尚未完全形成。

四、到了初期大乘時期,成熟的大乘經典出現了,發菩提心的初期大乘「十住」菩薩或華嚴「十地」菩薩,這些修行佛道者都是從作菩薩的起始點,就本著自覺、策勵於波羅蜜之修行的聖位菩薩。這是大乘佛教中菩薩的本來精神,因此,可以說菩薩思想在初期大乘時就達到了巔峰。

五、之後中期大乘,佛弟子便開始對菩薩與佛陀作思辨性、哲學性的探討。大乘思想轉而以阿毘達磨的方式,從客觀性立場來研究一切,於是,有關菩薩的思考不再局限於「十住」與「十地」的聖者,甚至連十地之前的凡夫修行時代都涵蓋在內了。

正如在小乘部派的阿毘達磨中,修學者的修行階位從三賢、四善根等七方便 [5] 的凡夫位起,以至見道、修道、究竟位 [6] 的聖者都詳加闡述;菩薩修行也從初學的凡夫位直至究竟的佛果位為止,都以整體而客觀的態度來加以探討。這樣的菩薩研究已經失去菩薩純粹的主體性了。

六、承繼這種研究趨勢的中國佛教,更創設了菩薩五十二位、四十一位的修行階位,並詳加論述。

相較於初期大乘佛教視為目的、主體性的聖位菩薩,此時的菩薩已經轉變為將全部階位都客體化了,特別是「十地」與「十住」以前的凡夫菩薩也成為研究的對象,而且還將「十地」與「十住」誤解為同一系統中連貫的修行階位,更將「十住菩薩」當作凡夫位。此時的菩薩思想已經脫離了原本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