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印度大乘佛教史 >>

大乘初期至中、後期菩薩思想的變遷(6)

分享到:
菩薩四階位

「小品」系的般若經典中記載四階位的有《小品般若經》卷八(《大正》冊 8,頁 575a)、《道行般若經》卷八(《大正》冊 8,頁 465a)、《大明度經》卷五(《大正》冊 8,頁 501a),又可參考《大品般若經》卷十九(《大正》冊 8,頁 358c)。

或許由前述的「四階位」,再開展為後文將說明的十階位,即初期大乘經提到的所謂「十住」或「十地」的菩薩階位。

然而,將菩薩的修行階位分為「十地」的說法,在大乘以前各部派的佛傳中就已出現了。例如《修行本起經》、《太子瑞應本起經》、《過去現在因果經》、《佛本行集經》等佛傳中,就有記錄「十地」的語詞,雖然它們未具體標出個別的名稱,但仍表示「十地」的說法早已存在。不過,梵文《大事》卻具體地一一標出「十地」的名稱。

《大事》的「十地」為:一、難登;二、結慢(結意);三、華飾;四、明輝;五、廣心;六、具色(具足妙相);七、難勝;八、生緣(決定生種姓);九、王子位;十、灌頂。《大事》的「十地說」大概比初期大乘「十住說」更為古老吧!

接下來也介紹初期大乘的「十住說」:一、初發心;二、治地;三、應行(進學);四、生貴;五、修成(方便具足);六、正心(成就直心);七、不退轉;八、童貞;九、法王子(王子位);十、灌頂(一生補處)。此「十住說」在《菩薩本業經》、《菩薩十住經》、《十住斷結經》等古老的大乘經典中都有敘述,而《華嚴經》則記載華嚴「十地」階位之前是「十住」階位。

《大事》的「十地說」

「十地說」記載在梵文《大事》(MahAvastu, i, p.76),但這並非指釋迦菩薩的修行階位,而是說明一般的菩薩階位。「十地」為:一、難登(durAroha);二、結意(baddhamAna);三、華飾(puSpamaNDita);四、明輝(rucira);五、廣心(cittavistara);六、具色(rUpavatI);七、難勝(durjaya);八、生緣(janmanideZa);九、王子位(yauvarAjya);十、灌頂(abhiSeka)。

宣說「十住」的經典

其次,宣說「十住」(daZa-vihAra)的經典有《菩薩本業經》(《大正》冊 10,頁 449c)、《菩薩十住行道品》(《大正》冊 10,頁 454c)、《菩薩十住經》(《大正》冊 10,頁 456c 以下)、《菩薩瓔珞經》卷二以下(《大正》冊 16,頁 12b、31c、53c 以下、73c 以下)、《十住斷結經》卷一以下(《大正》冊 10,頁 967b 以下)、《六十華嚴》卷八(《大正》冊 9,頁 445a 以下)、卷四七(頁 696c)、《八十華嚴》卷十六(《大正》冊 10,頁 84a 以下)、卷 六三(頁 341c 以下)、梵文"GaNDavyUha"(〈入法界品〉, p.94)等。

若將初期大乘「十住說」與梵文《大事》「十地說」相比較,則後者的第八生緣、第九王子位、第十灌頂與前者的第四生貴、第九法王子、第十灌頂,似乎是分別相對應的。所以可以推測兩者有直接或間接的關聯,可惜沒有具體資料可資證明,不過,或許是受到部派佛教的影響,才產生初期大乘佛教的「十住說」吧!

又因為前面所述,《小品般若經》之類的經典中提出「四階位」:一、初發意;二、久修習;三、不退轉;四、一生補處(灌頂),與初期大乘「十住說」的第一初發心、第三應行(進學)、第七不退轉、第十灌頂(一生補處),皆各各相互對應,所以可能是「四階位」開展為「十住」,或者逆向地將「十住」簡化為「四階位」吧!關於這點似乎也沒有明確的佐證可以決定其先後。

然而,大乘十地說法中最廣為後世採用的是華嚴的「十地說」,即:一、歡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明地);四、焰慧地;五、極難勝地(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其中也有可與《大事》「十地說」類比而相對應的名稱,例如,第三地和第五地與《大事》「十地說」的第四明輝、第七難勝,似乎是相對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