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印度大乘佛教史 >>

大乘初期至中、後期菩薩思想的變遷(5)

分享到:
現在多佛說

一般認為主張現在他方世界的多佛思想是大眾部,在大眾部系中說出世部所屬的梵文《大事》(MahAvastu, i, p.46)中,有「供養現在他土多佛」一語,又上座部系中經量部也認可十方世界有十方諸佛。這些思想都由大乘佛教所吸收了。

之前提到的菩薩,只限於釋迦佛前生的釋迦菩薩,或指過去六佛與燃燈佛的前生,而這些菩薩與佛陀一樣是擁有特別資質的非凡之人,佛傳中出現的菩薩大多是此意涵。

但由於多佛思想,卻演變成凡發菩提心深入修行,即使是一般人也能成為菩薩,因此,與凡夫眾生有所隔閡的菩薩,就轉化成非常親切的生命體,而且也出現了發願作菩薩的佛教徒。

由此而產生了大乘菩薩思想,於是,大乘佛教遂演變成以一切眾生都能證得無上菩提、圓成佛果為目的,這也就是《法華經‧化城喻品》所記載的:「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無上菩提)」。

菩薩的修行階位(之一)

如前面章節所述,所謂菩薩有客體性菩薩與主體性菩薩,前者如佛傳中所見,後者則如大乘佛教中所說,本著自許為菩薩的自覺以從事修行。但是,到底修行到怎樣的階段才是真正的菩薩呢?所謂「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略稱,譯為「覺有情」,其中想必包括各種不同階段的人吧!如發菩提心而朝向正覺前進的人,以及確已覺悟的人等。總之,關於菩薩修行的階位,大、小乘經典中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例如,梵文《大事》(MahAvastu, i, p.46ff)與一般認為受其影響的《佛本行集經》中,將釋迦菩薩的修行階段分為「四性行」—自性行、願性行、順性行、不退轉行(或稱轉性行)。

其中,一、自性行(prakRti-caryA),是修行者本性善良,盡心孝養父母、尊敬宗教家與長者、躬行十善業,也規勸他人力行布施、持戒等善業。這是興起希求無上菩提的念頭與心願前的自然性善行,可說是菩薩修行之前的階段。

二、願性行(praNidhi-c.),在發希求無上菩提、誓成佛道的本願下,開始佛道修行的階段,也就是發起菩提心,本著救拔眾生的誓願,進入菩薩的修行。

三、順性行(anuloma-c.),是持續發心,並隨順踐履六波羅蜜等的修行階段。

四、不退轉行(avivarta-c.),也就是不退轉到二乘,確實邁向圓成無上菩提的階段。此階段也稱為轉性行(vivarta-c.),大概意指一心轉向唯一一乘的修行階段吧!

願性行以上的修行階段,可視為已經自覺的菩薩階段。

其次,在初期大乘中最早期問世的「小品般若」系諸經,以「四階位」來說明菩薩的修行階段,也就是:

一、初發心;
二、久修習(久發意);
三、不退轉(阿惟越致,阿毘跋致);
四、一生補處(ekajAti-pratibaddha,或灌頂位 abhiSeka)。

這「四階位」中前三個(初發心、久修習、不退轉)大概相當於前述「四性行」中的後三個(願性行、順性行、不退轉行)。而第四的一生補處位,就是現居兜率天,來生決定成佛的最高位菩薩。所謂「一生補處」,意指將於下一生遞補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