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唐密文化 >> 唐密资料 >>

民初显密关系论述评──以密教弘传浙江及其效应为视角(9)

分享到:

  促使太虚对密宗态度发生转向的另一现实原因,是由于王弘愿在广东竟然以居士身分的开坛授法,灌顶收徒。这一严重违背佛教律则的行为,其负面影响可谓恶劣之至。为此,太虚不仅大声疾呼:「弘法!弘法!多少人将假此名以行其恶!」严辞正告王弘愿之辈「心丧其主,客气用事,不能止恶,徒以长瞋」[注39]。太虚屡发危言,实在是有所不忍坐视中华佛法的破灭之灾而袖手旁观。需要指出的是,此时,王弘愿的风波或事件尚未激化。这表明太虚的远见卓识。
  据太虚多年观察,「日本与蒙藏之密宗,殆已同昔年之红教。末流之弊,在所不免」[注40]。正惟如此,矫正密宗的流弊,应该有所甄别,有所简择,而不是随波逐流。
  正是从密法流行对中华佛教传统修行范式的冲击及其流弊的深切反思中,太虚逐渐形成了「中华佛教的特质在于禅」的识见。太虚的密宗观,逐渐开始纳归于中华佛学的整体复兴中加以考虑。对此,他明确提出:
  晚唐来禅、讲、律、净中华佛法,实以禅宗骨子。禅衰而趋乎净,虽若有江河就下之概,但中华之佛教,如能复兴也,必不在于真言密咒与法相唯识,而仍在乎禅。禅兴则元气复而骨力充,中华各宗派之佛法,皆藉之焕发精彩而提高格度矣。默察中华佛法将来之形势,禅宗内感衰弱之隐痛,外受密术之逼拶,旁得法相唯识研究之结果,欲求实证乎离言法性,则禅宗之复振,殆为必然之趋势![注41]  太虚着眼于中华佛教的复兴,选择了禅宗而不是密法修持或法相唯识。通过对「密宗复兴」持续观察,太虚充分意识到中华佛学的全面复兴,当源于本土化最彻底、最成功的禅宗。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太虚奉劝常惺法师不必前往藏地学密,其中的两条理由是:
  若融摄魔梵、渐丧佛真之泛神秘密乘,殊非建立三宝之根本;「经书十倍华土」、「圣证多有其人」,藏僧夸言,未堪保信。[注42]
  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五月,九世班禅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期间,曾设「千僧斋」,时在雪窦寺的太虚应请上堂开示。他说:
  「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如来无有性,世间亦无性」;「涅盘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盘,亦无少分别」。以无性故,无少分别,觅毫厘世间法不可得,亦觅毫厘佛法不可得。一向浩浩地说甚么发心学佛,弘法利生,而尤以禅祖西来,直指见性,密宗灌顶,即身成佛,最为人所欣羡。殊不知才云直指,早曲了矣;性且不有,怎样可见?何况六大本空,身不可得,说什么即不即;五智非有,佛不可得,说什么成不成?所以直指见性,即身成佛,都不过空拳引儿笑,黄叶止婴啼。然不存佛法,非立人之情;若留人情,便须佛法。……故若怀救国济世之愿,即应于时轮坛中,虔诚顶祝。如起植福消障之心,尤须于金刚座下,至心拜求。今日时轮金刚法会设斋供僧,以无所住之方便,行不取相之布施,广结众缘,普摄群机,功德无量。作何赞扬?国民康乐世安泰,都在佛恩普济中![注43]  从太虚开示的语意中,摄密归禅乃至消密归禅的旨意昭然若揭。太虚指出,佛法修证当以佛说经教的圣言量为根本依据。如来佛性即世间性,离世间性则无如来佛性。达摩西来,直指见性。此性即是不离世间的如来佛性,非离世间性而外别有如来佛性。密宗灌顶,即身成佛。然六大本空,身为假名,根本而言,何以成立密宗所谓的「即身成佛」?因此,密宗标榜的「即身成佛」,从佛法教理的性空本体而言,并无特别的殊胜之处。但就佛教徒本怀的「救国济世」菩提悲愿而言,所谓「时轮坛中,虔诚敬祝」、「金刚座下,至心拜求」,无不出于对佛恩普济中「国民康乐世安泰」的美好祈愿而已。
  据上所述,太虚密宗观的思想演变,可以折射出从乐见密宗兴而转归矫正密宗流弊,由「冶铸中密论」而转向「摄密归禅论」。这种转向,对太虚本人而言,客观上构成其佛教思想转向的一大助缘,促使太虚形成「中华佛教的特质在于禅」的见解,明确表达出中华佛法的复兴是禅宗的复兴。应该说,这种思想,乃是太虚基于中华佛教本位立场的必然产物。
  (三)慧明法师的「禅密会通论」
  在民国初期的显密关系论中,浙江佛教界除上述印光、太虚二名僧外,尚有时任杭州灵隐寺方丈(一九二○-一九三○)的慧明法师。慧明基于禅修立场所展开的显密之论,至今仍不为学界所注意。在此将尝试论之。
  自民国九年(一九二○)出任杭州灵隐寺方丈的禅林尊宿慧明法师,非但以亲修实证而著称于禅林,而且他明确倡导禅密兼修的态度,成为当时较具代表的一派见地。
  慧明法师的「禅密会通论」,其思想实质是禅密兼修、会归心宗论。他在《慧明法师开示录》第五座中,曾以「禅密兼修之心宗」为题,明确阐释了自己「禅密同归心宗」的佛法见地。
  在文中,慧明着重比较了禅密二种法门的同别之处。他指出,禅是自心,密是佛心。佛心自心,本来一心,皆为妙用圆觉之心。密仗佛力,禅凭自力,禅密皆修,就是要把佛力与自力合二为一,如此整合,方可应机,深入究竟。特别是现实的禅修者流于「口头禅」,而末法时期众生根性钝劣,业障深重,因此,应兼修以密,借佛力以证无上实相法门。
  由禅密兼收而达禅密互救。这是慧明法师倡导禅密兼修论的现实立场。慧明对此开示说:
  禅密兼收,取禅宗之自心是佛,实相无相,以救密法着相入魔之险;取密法之专重事修,藉不可思议之威力,感化有情,以济禅宗浅悟即了、无相无得、不起度生之偏执。故禅密兼修,不偏执事坛,不具习渐次,只要根机相应,因缘成熟,无论贫富老幼,皆可修持。一面知道禅宗心即是佛,而不废事修;一面知道密法以佛力加被故,心外有玄,而不着玄相。如此定能即身成就。末法时代,这才是应机普摄的法门。[注44]  针对当时东密、藏密风行全国的现象,慧明深有感触地告诫学子说,密法重兴,从表面上看,确可说是佛法兴盛的胜缘表现。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为,学佛者每每贪多务得,急于求成,接受一座法,尚未修得感应,又想第二座法。今日来一金刚上师,急于前往皈依;明日来一阿阇黎,亦去皈依。疲于奔命,朝三暮四,到头来,一无所成。针对于此,慧明明确提出了二种对治方法。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