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十二及宋朝欧阳修撰的唐书卷七,德宗是在他
父亲去世之后才即位的。唐代宗不可能是本序作者
,德宗才是。
(注 3) 金陵本与大藏经本都写明是三藏般若奉诏译。可能
是般若语译,而利言笔录。
306页
(注 4) 见大藏经法宝目录二一九页。
(注 5) 见望月佛教大辞典三二八八页。
(注 6) 这一系列的陀罗尼(咒语)的出现,以及在归依三宝
品中对陀罗尼门的特殊称赞,可能使人觉得这部经
是属于密教的。例如望月大辞典便列本经为秘密部
(见该辞典三二八八页)。但本经主旨在宏扬般若,
应该不成问题的。
(注 7) 有关三身的意义,见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三○二页
。经文中三身的用语及解释似前后不一致。前面说
法身、报身、化身,其解释与自性、受用、变化三
身的相似。但后文说「佛应身剎那迁变;化身佛者
疾入涅盘。」这应身的「剎那迁变」便与上文报身
的「常住不变,诸根相好」不同。
(注 8) 这五部份中经文特别称赞「陀罗尼门」为「契经中
最为第一」,而陀罗尼门或总持门常为密教代称。
因此,可能令人以为本经属密教典籍。见(注6)。
(注 9) 这句话意义不很确定:是「归依第一义谛这种无为
僧宝」呢,还是「归依最高意义的无为僧宝」呢﹖
前者意义是归依僧宝要归依第一义谛(即法身),后
者意义是归依僧宝要归依诸佛圣僧。但归依诸佛即
是归依法身,故两种解释结果相同。
(注 10) 六祖坛经的「自归依」是指归依自性三身(法报化
三身),不同于此处的归依三宝。但两者归依对象
都是众生之佛性,不假外求。
(注 11) 见圣严法师着禅门修证指要(民国六十九年东初出
版社出版),第十九页。
(注 12) 这里的「以此空净眼,注意看一物」如果是指以眼
根对一物而不加意识分别,则很适合用「眼根修行
法」的名称。依我看,「空净眼」就是不杂意识分
别的净眼。但是楞严经第五卷阿那律陀所述的眼根
圆通与此稍有不同。阿那律陀的眼睛已瞎。他是观
眼根,「旋见循元」,而不是以眼对境。
(注 13) 这五种心在发菩提心品的开始与结尾各列举一次。
以结尾处所列举的文义较为通顺完整,故此处所引
是该品的结尾语。
(注 14) 在不退转品中佛对诸趣众生的痛苦有很深刻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