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一不移」的观法:「守一不移者,以此空净眼,注意看一
物,无间昼夜时,专精常不动。」(注11)只是这里的「一物
」是佛而已。以眼根守一不移的观法,尚未看到有特别名称
,姑且称之为「眼根修行法门」(注12)吧。不眴世界不仅是
大乘的理想世界,而且也是从修眼根圆通而直入实相的世界
(三)发菩提心
在第三品中佛说修大乘者应发五种胜心:「一者于诸有
情起大悲心;二者为诸有情求一切智心无退转;三者一切有
情皆我亲友;四者一切有情于我有恩,未有毫厘用相酬报;
五者一切有情皆我眷属,我曾于彼起不善业,种种
296页
呵骂,非理责罚,深心惭愧,何时偿毕。」(注13)前二种心
使菩萨于大乘法精进修行。后三种心使他勇猛不退,直到证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求一切智与起大悲心是发菩提心的主要内涵。发菩提心
就是决心为济有情而求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把众生当自己的
亲友、恩人与眷属看可加强与维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决心
,时时提醒大乘行人:众生未度,佛道未成,不可休息。前
二种心是菩提心的本身,后三种心是菩提心的充实、加强与
持续,是不退转心。
如何发起大悲心呢﹖应当观察六道众生种种痛苦无救的
状况(注14)。仔细观察之后,便会起悲心,并且了解除了进
入六波罗蜜的大海去寻找一切智的宝珠以外,无法可使众生
得到解脱。因此要求证得无上菩提。
要发起与维持对众生的大悲心,必须体会由于业缘关系
,一切众生与我是一体的。他们都曾是我的父母亲友或眷属
。我受他们的恩未报,欠他们的债未还。他们的一切苦痛。
包括种种外道邪行,都与我有关,都是我的错。我应负起解
救他们的责任。
(四)布施波罗蜜多
布施是六度之门,是菩萨最容易做到,也是首先要做到
的事。布施有财施与法施的分别,又有小施、大施与第一义
施的分别。布施身外之物如饮食、衣服及财宝,叫做小施。
把所爱的人如后妃眷属布施给来乞者,叫做大施。以自己的
身命而行布施,而心清净,这叫做第一义施。
菩萨布施,应该完全出自大悲心,不择怨亲,不拘财物
多少而行布施。应该修习「无相施」,才得称为布施波罗蜜
多。
(五)净戒波罗蜜多
首先要发广大心,为怜愍一切众生而守净戒,「所谓不
怖地狱,不求生天,不为己身自求解脱」而护持禁戒。
297页
只有自己先坚持净戒,然后说法才能为众生所信受,如果有
人发菩提心,普为一切五趣四生而持戒,那么纵使他只护持
一种禁戒,也算入佛净戒波罗蜜多,能得无上正等菩提。
最主要的净戒有十种,就是十善业。有关身的净戒是离
杀、盗、淫三种。有关口的净戒是不说虚诳、离间、粗恶、
及无义语四种。有关意的净戒是离贪、瞋、痴三种。这十种
善业一一都能召感四种果报:一是现在安乐,二是烦恼势力
衰弱,三是于当来世常得尊贵,无所乏少,四是如果继续精
勤修习,将可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有这些净戒,还不是波罗蜜多。取相持戒只是净戒,不
是波罗蜜多。何以故﹖「但获三界有漏果报,寿尽无故。」
若普为一切众生持戒,而观第一义空,无我人相,便得名为
净戒波罗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