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千人邑的形成,在一个佛教鼎盛的社会中,居于信徒热心的护持,是有其必然性的,因为「度功量费,价何啻于万缗,纠邑随缘,数须满于千室。乡曲斯听,人谁不从,独有檀那,潜征翠琰,所欲令闻不朽,咸可纪于石铭。惟希净办既坚,共勿轻于金诺。此所谓千人之邑耶。悉愿时资润屋,日广精蓝,愈固虔诚,即趋良会」。[48]
千人邑对于寺院的贡献,有时并非捐输财物,例如韩温教〈金山演教院千人邑记〉,说:
遂结千人之友,为念佛邑,每会称念阿弥陀佛名号。[49]
然而还是以捐输财物为主,因此有灯邑、供塔邑的结合,沙门行鲜〈涿州云居寺供塔、灯邑记〉,说:
是以灯邑高文用等,与众誓志,每岁上元,各揆己财,广设灯烛,环于塔上,三夜不息,从昔至今,殆无阙焉。而后有供塔邑僧义咸等,于佛诞之辰,炉香盘食,以供其所,花菓并陈,螺梵交响,若缁若素,无不响应,郁郁纷纷,若斯之盛也。[50]
尤其是捐输土地、财物,以建造寺院,或成为寺田,或助购经藏,更是对寺院经济有莫大的贡献。耶律劭〈兴中府安德州创建灵岩寺碑铭〉,说:
太平五年(一0二五),复有邑里赵延贞、王承遂、张茔、焦庆等三十有三人,状施烽台山四面隙地,以广布金之净域,远模灵鹫之风规。…重和(熙)二十二年(一0五三),有寺僧
页200
辽代佛教寺院经济初探
空大人文学报第七期
潜奥与悟开上人,鸠集净财,缔结信士,与邑人尹节、李敬、张士禹、高耸等购经一藏,用广流通。[51]
沙门行阐〈义丰县卧如院碑记〉,说:
爰有清信弟子守民等,特营净利,可植福田,虔修六度之因,共结千人之邑,肇从昔构,迄至今成。[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