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哲学 >>

现代中国佛学研究的方法论反省

分享到:


   目次
   一、引言
   二、佛教、佛学与佛学研究
   三、史学式研究:文献学、历史学与思想史
   (一)文献学的研究
   (二)历史学的研究
   (三)思想史的研究
   四、哲学式的研究
   五、经学式的研究:还原主义与包容主义
   (一)内学院的“还原主义”立场
   (二)印顺法师的包容主义立场
   六、结语:走向平等的经学观
  一、引言
  如果以梁启超的《佛学研究十八篇》、沈曾植的《海日楼札丛》与罗振玉的《宋元释藏刊本考》等著作将现代学术理念以及文献学和历史学的方法援用于佛学研究视为现代佛学研究的开端,现代中国佛学研究已经历近百年历程了,[1]且已形成了新的佛学研究传统。这种佛学研究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其有限性也非常昭然。对其得失,有人已开始从从方法论上加以反省,[2]香港浸会大学的吴汝钧先生曾撰《佛教研究方法论》全面检视现代佛学研究的各种方法,最后归本于德奥学派所持文献与思想相结合的方法;[3]华南师范大学的龚隽先生亦以《近代中国佛学研究方法及其批判》和《作为思想史的禅学写作》两文分别反省了中国近代以来的佛学研究,尤其是禅学研究,提倡以思想史的方法研究佛学。[4]虽然研究方法的反省并不能取代真正的问题研究,但这样的思考无疑对我们佛学研究者省察其自身的有限性,乃至对我们拓宽佛学研究的视野、深化佛学研究的水准都深有启发,因为我们的任何研究都必须在适当的方法指导下进行。
  本文的论题同样是方法论的检讨,但所持立场与上述两位稍显异趣,我的立场是传统佛学的经学立场。因此,我的立论将从我对佛学的性质和内涵之理解入手。具体说,本文试图分这样几个问题来讨论:什么是佛学?如何理解现代人的各种佛学研究方法?哪一种研究方法能更好地实现对佛学的理解和诠释?必须首先申明的是,对各种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评价都是在我所把握的佛学的基础上进行的诠释学意义上的论评,意在献出一管之见,并无入主出奴之意。
  二、佛教、佛学与佛学研究
  佛教、佛学与佛学研究是相互关联的三个概念,佛教是指佛(佛教创立者)、法(此指佛及其弟子所传一切教法)与僧(依佛法修行的僧团)这佛教徒所谓“三宝”的统一体,佛学是指其中的“法”这一部分,[5]佛学研究则是指对“法”中所蕴涵的学理的探究。
  依佛教经典记载,佛教创立者释迦牟尼(约前565--约前485)是彻证宇宙万法实相的正等正觉者,其所现证的空性与涅盘,从法(此指一切宇宙现象)的视角说,它是“非智(分别智)所测、唯证相应”的一切诸法的空性(又称为法性、实际、实相、真如等等);从人的视角说,它是人断尽烦恼、获得究竟解脱的涅盘(又称为菩提、法身、佛性等等)。此亦为方便之说,究极而言,空性与涅盘皆不可说,如《本事经》所说:究竟清净,无戏论体,不可谓有,不可谓无,不可谓彼亦有亦无,不可谓彼非有非无,惟可说不可施设究竟涅盘。[6]
  这就是说,佛陀所证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它始终主要体现为一种生活方式和在这种生活方式中体证到的境界。不过,如果佛陀唯止于不可说的真如境,也就谈不上佛教和佛学了。据说佛陀确曾一度萌生不说法之心,因为在他看来,他所得法不唯深奥难解,更难为众生身体力行:我所得法,甚深微妙,难解难见,寂寞无为,智者所知,非愚所及。众生乐着三界窟宅,集此诸业,何缘能悟十二因缘甚深微妙难见之法!又复息一切行,截断诸流,尽恩爱源,无余涅盘,益复甚难!徒自疲劳,唐自枯苦。[7]
  由于深深悲悯众生的愚迷和痛苦,佛才起而说法传教: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8]
  佛传出佛法后,便不断有人依佛及其所传教法修行而形成僧团组织,由是才有了佛教。
  佛所传教法又称为原始佛学,其内容即“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四圣谛”(苦、集、灭、道)、“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老死缘无明……)与“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9]原始佛学的核心教理是释迦牟尼所说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谓一切有为法(宇宙间一切有生有灭的现象)念念生灭,无有常住性;“诸法无我”,谓一切法(包括涅盘这样的无为法)皆无自性;“涅盘寂静”,谓生死苦恼令人烦乱不安,众生证入涅盘则灭尽一切生死苦恼、不再受生死苦恼之侵扰,因而称为寂静。三法印所论无非缘起法,缘起法包括四层含义:
  1、作为诸法实相的缘起法(空性或涅盘)。此实相一方面“离四句、绝百非”,同时它又具有“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之特性,[10]且此特性为佛陀亲身所证,故真实不虚:“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11]
  “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是缘起法住法界”。[12]此即所谓“涅盘寂静”。
  2、如实描述实相的缘起法,即佛教教理意义上的缘起法则。此一法则,亦在《杂阿含经》中得到经典阐述:“如来说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13]意谓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是因为各种条件的和合才得以产生和存在的,从时间上看是前后相续而“起”的缘起之流,从空间上看是同时相依而“有”的缘起之网。反过来,则是“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即宇宙间的一切现象亦因各种条件的离散而消亡,从时间上看是新陈代谢之流,从空间上看是此起彼伏之网。诸法既是缘起缘灭的现象,就没有恒定不变的自性(本质、本体),此即所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3、作为众生流转生死的缘起法。众生不能了达缘起实相,执着诸法有自性,便是无明,由此无明造业感苦,在“惑”、“业”“苦”中流转,即“谓无明缘行,行缘识,……生缘老死,发生愁叹苦忧扰恼,如是便集纯大苦蕴”。[14]这是生死染法的缘起。
  4、作为众生还灭解脱的缘起法。众生难忍苦受,便要寻找灭苦得乐的方法,佛即以此因缘教他们彻底灭苦得乐的佛法:若于所取法随顺无常观,住生灭观,无欲观,灭观,厌观,心不顾念,无所缚着,识则不驱弛追逐名色,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处灭,六入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如是则纯大苦聚灭。[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