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哲学 >>

基本哲学问题(11)

分享到:

 

  我们在中国哲学研究上有一个基本的信念,哲学起于智慧对真理的探索而建立观念形成理论,因此儒释道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心灵智慧之方向,而各自构造了理论系统,背后是一个世界观判断与理想人格企望之差异,因此就三教而言,实无可会通之处,禅师此文亦基本上是这样的立场,特别是针对共同在中国文字传统下的儒释道三学之文字混漫所迷而误以为三教皆同的思想混乱之厘清。至于佛教内部的经论宗派之差异,实应为一论说领域亦即基本哲学问题意识的差异,至少可以辩论个是非,而不是一个智慧心灵蕲向的差异,所以佛学内部的宗派论说应该可以会通,而这正是有信念的佛学工作者应该努力的方向,认为不能会通而严予区隔者非关乎终极智慧之学。我们于诠解过程中唯一难以疏理的是禅师有一气恒存的说法,这又如何与唯识学理作义理合构,亦或我们应该思考就宇宙论的基本哲学问题而言佛教哲理系统应可开发出一个由意识收摄宇宙变现之外的说理系统,果其然乎!其应为何?此或为作者自己仍应深思之事。


--------------------------------------------------------------------------------

注释:

[1] 参见《续藏经》《永觉元贤禅师广录》卷三十,<福州鼓山白云峰涌泉禅寺永觉贤公大和尚行业曲记>、<鼓山永觉老人传>。

[2] 参见《续藏经》《永觉元贤禅师广录》卷一。

[3] 永觉元贤言:「昔余居荷山,因诸儒有所问辩,乃会通儒释,而作寱言,梓行已二十载。」参见前书《续寱言》<自序>。

[4] 参见《续藏经》《永觉元贤禅师广录》卷二十九,以下引文皆同,故不再注。

[5] 永觉元贤禅师亦有若干神通事迹见载于册,唯其不许弟子多言,恐世人更起贪执而误入歧途。「种种灵异,师皆谢弗居,戒勿许传。」(同注一)。

[6] 参见孟子告子篇:「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7] 语出孟子告子上。

[8] 参见《淮南子》<俶真篇>「道出一原,通九门,散六衢,设于无垓坫之宇,寂漠以虚无,非有为于物也,物以有为于己也。。。。由此观之,无形而生有形,亦明矣。」;<天文篇>「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精神篇>「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蒙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9] 参考拙著<王弼哲学的方法论探究>第十四届国际易学大会,中华民国易经学会主办,一九九八,十一月,台北。

[10] 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的本体论哲学,可有抽象性征与实存体性之两路思维在,前者言于最高概念范畴的抽象性征,后者言于终极意义,前者可通儒释道,后者三分儒释道,参见拙著《反者道之动》一书之上篇<老子形上学的两重进路>台北鸿泰出版社。北京华文出版社。

[11] 语出《维摩诘经》。

[12] 参见《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三卷序论页五,劳思光着,台北三民书局。

[13] 我们对本体论术语的使用应即同于前辈学者之形上学概念的术语使用义涵。

[14] 「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语出庄子大宗师。

[15] 参见「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业。」语出易系辞上传。

[16] 语出易系辞上传

[17] 参见拙著<孔子的境界哲学>。台北,《中华易学季刊,222期》,一九九八年十月出版。

[18] 参见拙著<从张横渠的思想看儒道佛存有论之比较>。「存在与价值研讨会」台大哲学系主办,一九九一年五月。该文可参见作者网站http://huafan.hfu.edu.tw/~bauruei/

[19] 参见拙著《反者道之动》上篇,台北鸿泰。北京华文出版社。

[20] 参见拙著《庄周梦蝶》<齐物论>台北书泉。北京华文出版社。

[21] 此一观念实于易传发挥之,参见注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