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哲学体系中对于现象世界的基本认识是将之收入于一个认识的活动中,以认识活动的进行安立现象世界的存在的问题,可谓将宇宙论思维的架构置入于主体的活动之中,主体有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外境有尘,尘一一对应六根,六根六尘偶遇发用而有彼我,故有现象界之起灭,因其偶遇,故而现象界之存在并非实有,非实有故空,空为一切现象之终极真实意义,亦为佛学之根本认识。这一切起灭现象之我根及外尘则乃在一彼此互有而成之结构中,一成即执,而有人法诸执。若知其根尘互有方成,则应知根尘非实,则根不执根尘即非尘,尘非即尘则根非即根,故而在一个主体自悟证空的功夫境界中,即得摆脱根尘之执相,而使六根互用法界交映,自由自在而证立涅盘,此时身心与世界皆在一清静自由的境界中。若果执根为根视尘为尘,则美恶见思业道果报转转相引轮回无穷,而翻成现象世界一切纷纷纭纭之永无终期。
禅师此说简单直截,实则显现佛教哲学体系中之本体、宇宙、功夫、境界诸基本哲学问题之重大命题。从宇宙论说,宇宙存在实为一主体识取活动的映照结果,故有唯识之义,而从理论架构的需求上来进行时,则转出为根尘境蕴处界一切皆识之诸唯识哲学的现象世界架构体系,复因唯识学立,亦转出从唯识学言说其它基本哲学义理的理论系统,如七识八识及转识成智及八识染净诸问题,此暂不论。从本体论说,现象世界只是一个主体自执发用的映照结果,故而其体性为空,即不实,互缘故不实,故而言缘起性空,主体活动当下取得不自执之清净正道,般若功夫即一体空之功夫活动,功夫活动即全在一心念与外境的互动中之当下放执的格式,然因主体在一根尘妄执之世界中轮转久矣,故有业力在身,待功夫日用纯熟,业力消解,即可证入清净佛道,清净亦为一相对之概念,故而成佛之境可有多重,亦显现功夫之精熟实有等次,故而言于境界之概念亦得有阶次之分判,然而禅门功夫因其专作功夫而不论功夫知解之事,故而只提顿悟,一种功夫一个方向一次完成,只其未易即是,故而禅法勇猛者多,为其除执不易也。至于真得证入涅盘佛境者,则必能现神通而有六根互用之事[注五],此事需从宇宙论进路言说主体能力者,依诸法无我之说者,此一现实世界之肉生身亦为一根尘妄执之结果,如十二因缘说之所揭示者,功夫除用在修心上,亦得受用于身,而成就主体与身体在一个清净互缘的神通境界中。
以上诸说,乃禅师站在中国大成宗派林立义理成熟之后的统合知识基础上说的,实则需有多方检证之需,从研究方法而言,可有检证诸观念筹立之脉络回索,此思想史文献学之工作,亦有检证观念脉络成立可能之义理之路,此建立方法论诠释架构之工作,作者用心于后者,亦在本文及其它研究论文中建构发展,此处暂不申论。
4.禅师以般若空慧断除世论之有无诸说
「佛氏有无二义,与世俗迥别,故世俗少有信者。佛所谓有,必其历劫常存,不可少损者,谓之有;佛所谓无,必其刻刻不住,不可常存者,谓之无。故佛之所有,天下莫能无;佛之所无,天下莫能有,乃究竟之实法也。……唯悟入一心,则诸见消灭,诸见消灭,则常光自圆,虽说有也得,说无也得,说亦有亦无也得。……」
现象世界的诸种纷纭,站在佛教哲学缘起性空的根本立场上来看,对于现象世界一切种种之存在的断说,不论说其为有为无者,皆因不识缘起性空之真义而为外道诸见,以其即于现象世界之生灭而言其有无者,此儒家说有而道家说无者是,禅师谓佛家所谓有者,乃一清净法身之般若智慧之任运遍在历劫长存之有者,实为一佛性之永恒存在者,其言无者,乃一切不在成佛境界中之迷执主体所因识执取之无穷现象世界者,现象世界对于因迷执而识取为我为有之主体而言是为一实有之世界者,此禅师即说其实有性是空而为无者。至于以现象世界之暂有或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或辗转诸说之诸见者,禅师皆以之为妄说。盖现象世界只有一缘起性空之智之可取,主体活动只有一证空体空之事之可为,故说有恒有说无恒无,非一般不同哲学体系之言有言无者可模拟。因此一恒有乃主体之清净境界之永存,此恒无乃业染世界之生灭不实之恒无。
5.禅师言释迦亦入世之圣人孔子亦出世之圣人
「人皆知释迦是出世的圣人,而不知正入世的圣人,不入世不能出世也。人皆知孔子是入世的圣人,而不知正出世的圣人,不出世不能入世也。」
禅师对儒家孔子个人的肯定是极高的,但是对孔子的若干言说则仍有检择,检择的话语留待后说,对于孔子的入世圣人形象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共同认识,但是禅师认为入世必以出世为心灵锻炼的基地,惟有更标举一出世的更高价值者,方能在现实的名利引诱中见出价值的真义,故而断言儒家孔子必有出世的智慧,此乃言其入世而不为世俗利诱所惑而能贞定价值理想终身奉行者。至于孔子的出世观念为何,禅师未言,实亦无所可言,因为儒家的宇宙观中从未有它在世界的知见,儒者的真实世界即此眼见之世界,儒者建体立极追求功业,皆在一身家国天下的格局中进行,故而儒学知识的世界中从不出世,谓其出世只谓其修养功夫上儒者应脱离于世俗名利的世界。至于佛家则以出世为其在常识上的通见,因为佛家确有它在世界的世界观,然从功夫上言,出世之世实亦为一识取之结果,就成佛主体的清净自在而言,世而无世,世非所住,亦不得为限,只此清净身交相迭映于众生因无明而起现的重重世界之中,故而就肉生身所在之现实世界而言,亦无所谓必须出世之事,只其宇宙观的认识中不以现实世界为真性实有者而已,若再就功夫锻炼而言,则一不执取当下即是道场,亦无需否认现象世界为一修行道场者之事,故而释迦亦入世底圣人,实则更为勉励一切禅师应即于此肉生身所在世为一勇猛精进之道场。
6.禅师谓学佛功夫要紧地即在认识诸法无自性一事上
「佛氏之学,只要试得诸法无性。识得诸法无性,则身心器界,以及无边虚空,悉皆消殒,唯是一心圆明独露,不学佛而佛已成,不度生而生已度。若不知诸法无性,则妄生执着,起惑造业,宁有已乎!」
修行乃求取最高智慧之学,使修行主体得于一切真处见其真、一切妄处见其妄者,就佛教哲学体系而言,现象世界因认识活动而有,认识活动因无明妄执而成,因此认假作真,这就包括了一切有见无见一切七情六欲中之善不善恶不恶诸种种事,认识活动可以不如此无明,即于认识活动中当下识得诸法无性,即认清现象世界一切内外诸境之无根本自性,故而不应执着,即得于当下使一切内外诸境对主体不产生任何拘限,一切现象世界之宇宙存在的种种外境亦不具存在之真实性,而使主体达证佛涅盘之境。若非此之途,则辗转造业,世灭世起,主体意识轮回无期,实非修道之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