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四十二章经(13)

分享到:


  守志行道很重要。前一章是「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这一章讲到要立志、守真;若能守真奉道,同样能与道会合。所以,修行离不开净心、守志、守真。

  「善莫善于真修,大莫大于实证也」,世间人行善有很多种出发点:有人为名,有人为利,有些人则是因一时怜悯而行善:虽然都名之为善,但是并非真善。要能行道守真,本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怀,从自己的心,推到整个家庭,再推及社会、国家乃至普天下,脚踏实地去力行,并且无求无私,如此,才能称为「真善」。

  佛弟子问「什么最大」呢?「大莫大于实证」,志与道相合就是大,任何事情,都是从立下坚定的志愿开始。佛教所谓的圣人与凡夫,区别就在于志向。人若不肯立志则容易沉迷;若能坚定志向,如法实行,就能真正证入法的境界,这样才叫「大」。志与道会合,应用后所得到的感受就称为「证」,由实践当中而去惑证真,这是最重要的,所以说「大莫大于实证」。

  总之,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名利或想逃避一切,而是要身体力行、自证教人,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我们若能言行一致,并能守住一念真心,就能达到真诚、至善、美满的境界,这样宇宙间一切的至善大道就能会合。

  古人云:「理通,万理彻。」志与道会合理就通,也就是法界体圆。何谓「法界」?宇宙间包括有情、无情,一切人事、物理的实相统称为「法界」。「法」是宇宙一切诸法,「界」是分别的境界。十法界中,众生的境界各自不同,但佛性不二。

  例如十法界中「六凡」——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的境界各自不同,但本性却相同。堕地狱是自己造了恶因,而结下堕地狱的苦果;若是认真守志修行而到达佛的境界,也是自己所造的,所以,本性都相同,只是心灵境界不同。

  凡夫因为迷失了法界、不能明白本性常住的道理,因而生起三业:起惑、造业、受苦,这就是轮回的境界;修行,是为了彻法界的道理、觉悟法性的存在。所以,在了解佛法之后,要守志奉道,藉身体作载道器(修行的工具),将教法善加运用而不抵触,这才能逐渐进入佳境。

  第十五章请问力明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本文的大意在说明「忍辱」。修行如果不修「忍」,很难有所成就。在经文中,有位沙门请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力,是助道的力量;要用什么方法,才是帮助修行最大的力量呢?又要用什么方法,才能使我们明心见性呢?众生就是因为无明、心境不明朗,所以不能彻见宇宙的真理。

  佛回答:「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佛说「忍辱」是最有力的助道行,因为有「忍」的功夫,就能不怀旧恶,不会起惑、造业,即使遭人怨骂,身心仍然轻安自在。再者,若不以恨心加诸于人,别人也不会以怨恶加诸于你,这就是「兼加安健」。

  人生是相互对待的,一个能够忍辱的人,就能时时对人柔和善顺,而别人也会对他恭敬有礼;能够宽恕、尊敬他人,就不会与人结怨,且能受人尊敬。

  那么究竟要如何「忍」呢?这里举「生忍」为例。「生忍」,就是要能真正看开而安心接受世间的一切苦——包括人事是非的迫害、天灾人祸,以及身体病痛等种种的苦。学佛的人,一定要透彻了解身体是四大假合,四大不调而生病是很平常的事,应该要安然忍耐。有的人一生病,不但自己无法忍受,还把烦恼加诸于他人,对人发脾气,这就是不能忍受,因此苦上加苦。

  另外,对周围的一切事物人情、是非,也要看淡,他人若是以怨憎的态度对待我们,我们要逆来顺受,并且要自我反省,才能成就道业。

  佛陀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的富楼那,有一次他发心要到一个偏远的国家去弘法,那个国家的人民充满邪见、恶念,非常强悍。

  佛陀就问:「那地方的人民既然很难接受正法,而且瞋恚怒盛,这样你敢去吗?如果他们不能接受你的教法,你要怎么办呢?」富楼那回答:「若是这样,我会想:他们只是不能接受而已,并没有骂我,也算不错了。」

  佛又问:「若是对你破口大骂,你会怎么处理呢?」富楼那说:「我要感激他们只是骂我,并没有打我。」佛说:「如果他们出手打你呢?」富楼那回答:「我还要感激他们只是用拳脚打我,还不至于用刀、棍、杖等利器来截断我的身体,也值得感恩。」

  佛再问:「如果他们用刀棍加害你、使你丧生,又该如何呢?」富楼那回答:「那我更要感激他们消除我的「业」,如果过去生我没有和他们结下这分恶缘,也不会被他们怒骂、毒打,甚至丧生;若有这分恶缘,可以藉此了断还清宿债,所以要生起忍辱之心、更需感恩他们成就我的道业。」这就是修行人的心念,他明白因缘果报之理,时时刻刻宽恕众生,所以能发挥修行忍辱的力量。

  学佛人除了被人打骂、毁辱时要忍让外,即使受人恭敬供养、欢喜赞叹,内心也要保持平淡,不起骄慢执着,这就是对众生、对境界的平等心。就像悟达国师,他因为唐懿宗赐给他沉香宝座,起了一念我慢的欢喜心,结果不小心,膝盖碰撞了一下,业障就现前了——受九世前的冤业所缠,使他膝盖生了毒疮。所以在欢喜顺境之中,若不能以平常心看待,这也是心中的污垢、无明。

  经中说明心垢即烦恼,心镜要擦拭干净;心中若有烦恼杂念,别人说你什么,就时时把它放在心里,想尽办法要报复,这就是心垢。心垢若能够灭除,心就如同洁白无瑕的玉一样清净,如此必能明心而透彻一切真理。

  「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就是穷过去世直到现在。我们有幸听闻了忍辱的法,即需确实思惟、实行,能够如此,心垢就能去除;擦掉了心垢,烦恼就能消除。